神聖經綸啟示的起源發展及高峰

神願意萬人得救,並且完全認識真理,得以明白祂的心愛美意。因此,從舊約開始,神就多次多方的向人啟示祂的自己。神藉著列祖、摩西和眾先知不斷的說話,向人應許,與人立約,一再的豫言那位要來的基督,祂要成為萬民的祝福。到了新約,神親自來成為肉體,在耶穌基督裏,向人說話啟示祂的自己。當主在地上時,不僅行了許多神蹟奇事,福音書中絕大多數的篇幅,都是記載這位基督如何向祂的門徒、反對祂的猶太人,甚至向祂周圍的人群說話,啟示神的心意。約翰十五至十七章那些深奧奇妙的講論,都是為著使人能認識父並父的心意。主在約翰十四章對門徒講說,祂還有許多的事要啟示他們,但因著門徒無法擔當,只等實際的靈,就是另一位保惠師來了,要引導他們進入一切的實際。等到主復活升天之後,聖靈就藉著眾使徒繼續向眾教會說話,啟示神的心意。從使徒行傳一直到啟示錄,神聖啟示才得以完成。

使徒們過去之後,從教父們開始,歷世歷代有許多愛主追求的人,在那裏研讀、解釋神聖的話語,渴望能從其中得以明白關於神的真理,以至於明白神的永遠定旨,這就是基督教中神學體系產生的原因。『神學』一辭,顧名思義,就是關於神的學問,此一用辭原為希臘哲學的用辭,其希臘原文為Theologia,聖經中並無『神學』這一名詞。在世俗的希臘文用法中,神學乃是指明對神聖事物之哲學的討論。柏拉圖認為,神學就是詩人所寫關於諸神的故事。亞里斯多德則教導說,科學有三種分科:物理學是用來研究自然,數學是用以研究數字和數量,而神學乃是研究神的。亞氏認為神學是科學中最高的學問,因其所研究的對象—神,是最高的實際。

在教會初期,神學一辭,在非基督教著作中是用以描述異教鬼神用的,只是許多基督徒引用這辭時,其意義不同於世俗希臘文之用法。初期教會因著智慧派(Gnosticism)異端的影響,從俄利根(Origen)開始,神學一辭乃是用以洞察神聖所是的恩賜(the gift of insight into the divine being)。因此在東方希臘教父的傳統裏,神學一辭具有奧祕主義的含義,這辭緊緊連於沉思與禱告的實行,以及『反面的神學』(Apophatic Theology)。而西方拉丁教父們比較少引用這辭,乃是到了十一世紀,由神學士亞伯拉德(Peter Abelard,1079~1142)引用神學一辭,表達用理性科學的方式來研究基督徒的教訓。在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的幫助下,神學一辭被基督徒廣為接納,並且為神學一辭提供了『基督徒的定義』,因而加強並定下經院神學(Scholastic Theology)的基礎。安氏將『神學』定義為『信仰追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根據安氏的定義,信仰是一種知識,這知識是藉著理性的明白而得到神的默示。從此以後,經院神學的人士,如﹕大亞伯特(Albert the Great)、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人,開始以哲學辯證的方式,來表達神學的思想,使神學披上了理性研究的外衣。

然而聖經是一切神聖啟示的基礎,人不可用傳統的教訓,如:宗教、哲學、文化等觀念來謬解神聖的啟示。例如主耶穌囑咐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就是要防備他們宗教的教訓(太十六5,12)。又如保羅囑咐歌羅西的信徒,不可讓人用哲學和虛空的欺騙,照著人的傳統,照著世上的蒙學,把信徒擄去(西二8)。在這裏的哲學就是指當時盛行之智慧派的教訓,這是猶太人、近東地區,和希臘哲學的混雜,是一種虛空的欺騙。而傳統是與文化有關,以文化為其根源。智慧派教訓的根源,乃是人的傳統,不是根據神啟示人的著作,就是聖經;這乃是根據人傳統的作法。世上的蒙學,也在加拉太書四章三節題起過。蒙學乃是初步的原理,指律法初階的教訓。這裏世上的蒙學是指著猶太人和外邦人初階的教訓,包括在飲食、洗濯、禁慾等事上儀式的條例。彼得在他的書信中也囑咐我們要留意神的話,要知道經上所有的豫言,都不是人自己的見解,因為豫言從來沒有發自人的意思,乃是人被聖靈推動,從神說出來的(彼後一19~21)。彼得的話就給我們看見聖經不是出於人的觀念,沒有任何的豫言是個人私自的想法,因為聖經不是發自人的意思、意願和盼望。這一切都不是任何聖言的源頭,聖經的源頭乃是神。彼得接著題到,神的話中有許多是難以明白的,人不可以隨意曲解,免得自取毀滅(彼後三16)。基於上述的討論,神學的探討應基於聖經中所啟示的事實,並藉著聖靈的啟示,以及我們被神更新過的悟性來領略神聖的事物。誠如保羅的禱告:『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賜給你們智慧和啟示的靈,使你們充分的認識祂;光照你們的心眼,使你們知道祂的呼召有何等盼望』(弗一17~18)。『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和悟性上,充分認識神的旨意』(西一9下)。

本文將就著經綸(economy)一辭的原意,以及歷代以來,從教父們開始,經過天主教、東正教,以至於更正教中對economy啟示的認識,來探討這辭的起源、發展,其間的偏離、恢復。盼望藉著這樣論述,以期對此economy一辭的真正啟示能向神的兒女陳明,不再是隱藏的奧祕,而能向眾人照明,以成就神的心愛美意。

經綸一辭的原意

經綸一辭原文為oikonomia,這辭源於oikonomeo。oikonomeo是一個複合動詞,由oikos (家庭,引申為與家庭有關的事物),和nemo (分配、指派、管理、掌管)二字構成。oikonomeo意為管理個人的事,就如投資、安排、分配祭物等1。

經綸一辭有下列三種意義:第一、為家庭管理、方向、職位和職責。其字面含義乃是管家(oikonomos)的職責,如路加十六章二至四節所題到的。使徒保羅將這辭引申為使徒職分的行政管理(林前九17,西一25,弗三2)。第二、這是一種安排、秩序、和計畫。例如:人的皮下組織,神在自然界的安排。引申為神救恩的計畫,神救贖人類的安排(弗三9:神奧祕的經綸,一10:時期滿足時的經綸),神藉著基督所要實現之救恩的計畫。第三、是一種訓練,是用救恩的方法來訓練的(參看提前一4,神在信仰裏的經綸)2。與經綸一辭相關的字為管家(oikonomos),此字的字面含意為私人的經理(路十二42,林前四2,路十六1,3,8,加四2),或是古代城裏的司庫(羅十六23)。引申為神聖事物的管理者,例如使徒是神奧祕的管家(林前四1),監督是神的管家(多一7),信徒是神諸般恩典的好管家(彼前四10)3。

泰爾(Thayer)在其《新約原文辭彙字典》(The New Thayer's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中題到,economy乃是家庭或家庭事務的管理,尤其是受託管理、監督、行政安排別人的財產,因此是一種管家的職分,監督的職責。保羅將此名詞轉換成在神行政下的用辭。神是他的主人,交託給保羅的職責、責任,也就是將福音的祝福向人宣揚(西一25)。Economy也是神所提供為著人的救恩而有的宇宙性之經營管理(dispensation,參看提前一4)。不同的教訓只產生爭辯,並不產生神在信上的經綸,意即神行政管理的知識,就是神所供應並豫備的救恩,而這救恩乃是包含在信裏面的。經綸是照著神喜悅所定意的,在時期滿足時的行政管理(弗一9);這是神的恩典賜給保羅之行政管理(弗三2),這也是神完成祂奧祕旨意的行政管理(弗三9)4。

因此經綸含有兩面的意義。在神的一面,是神的家庭管理、行政安排;在信徒的一面,乃是神所託付的管家職分。神是一位富有的家主,祂有自己的喜悅,照著祂的喜悅,祂定下了一個永遠的定旨,為了完成這個定旨,祂有一種安排和管理,就是將神家中的豐富—基督那追測不盡的豐富,分賜給祂所揀選的人,使他們成為神家庭的成員,構成神的教會。教會乃是活神的家庭,是神在肉體的顯現(提前三15~16)。神要藉著教會,使基督能在時期滿足時,將萬有歸一於一個元首之下,脫離撒但背叛所帶來之宇宙性的崩潰和混亂,如此神就藉著教會,彰顯祂萬般的智慧(弗一9~12)。神為著完成這個永遠的經綸,就啟示祂所揀選的使徒,將這神聖的經綸,也就是神聖的管家職分交託給他們,差遣他們出去傳揚福音,供應基督那追測不盡的豐富,藉此產生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以完成神永遠的定旨。

初期教父們對Economy的看法

神的Economy就是神供備的安排

普斯第及(Prestige)在其所著《教父們所認識的神》(God in Patristic Thought)一書中,論到教父們對economy一辭的認識時,題到教父們所說的economy就是神『供備的安排』(providential ordering) ,供備就是事先豫備,按時供應之意。神是在其工作中向人啟示祂的自己,因此對economy之範圍和方式的認知,是很重要的5。

economy一辭源於oikonomeo。oikonomeo(economize)含有下列的意義:主要的意義是管理或職責的監管,也就是財產的監管。其次,一般的意義為規正或控制,正如生物本身的自然能力,規律(economize)其生命的功用。由此種的用法,oikonomeo一辭就被特別應用在悔罪的體系(penitential system)中,意為(祭司)執行告解之事(administer penance)或(犯罪的人)向祭司告解(be subjected to penance)。管理教會懲罰犯罪之事的人,可以調整告解的時間。同時,oikonomeo也含有將救濟物『分配』給接受的人,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來供應人的意思。以上的解釋,就說出『管理』和『供應需要』的觀念。

管理是需要方法的,因此economy就含示『計畫』和『設計』。在給迪奧格提的信(Epistle to Diognetus)中說到:『神同著自己並祂的兒子,已經「計畫」了從起初豫備的事。』以比凡尼(Epiphanius)發現,當先知看見將來的事已經成就時,就宣告神所economize的事已經得以成就,因而被稱義。設計包含執行所需實用的方法,因此economize亦含示安排或佈置之意。士緬信條(creed of Sirmium)題到,『基督降到地底下的部分,在那裏安排(economize)事務。』俄利根因此聯想到,『祂的魂自願離開祂的身體,在身體之外安排(economizing)一些事之後,祂的魂要再回到祂的身體裏。』

economize既有如此廣泛相關的意義,自然就含有『供備的安排』的意義。無論是神以供備的方式所差遣或供應的恩賜,或是神所設計並佈置的事件,都包含在供備的安排之內。俄利根曾宣稱:『神不僅設計不同的季節,甚至設計了許多時期的整個循環,並要求我們接受聖經中每一屬靈的陳述。這聖經是按著神的心意,神所「設計」而寫成的。』這神聖的供備發展為『成肉體的神』的『特別行動』。在這特別的行動中,成為肉體的話(Incarnated Word) economize成為一個人。偽馬加利(Pseudo-Macarius)發現,『主「安排」了一些事,是為著給自己有神聖恩典的見證,有些事物是祂「economy」所許可的試驗,如此一來,是為著叫人受試驗,並去實行的。』因此,『供備』就有主要直接的供備,和次要糢糊的供應。如此一來,就延伸到大事和微不足道的事上,從大的自然定律的安排,一直到日常生活中細微小事的特殊佈置。

economize在神供備的主題上含有兩個重要的意義,一個是『幫助』,是神藉著環境來安排、幫助。例如:東方的術士們因著星的引導而行動。另一個是設想、考慮,是基督藉著洞察人心來安排。例如,主不讓人知道審判的時候,一面使信徒儆醒而盼望,另一面使罪人能因基督的遲延,而抓住機會悔改。

economy一辭,含有責任、職分;好的管理、節約、生意、職業、功用;一生的工作、地上的生活過程;安排、程序、系統;救濟物之行政管理,或是救濟物的本身。這一名詞,更被特土良(Tertullian)和希坡律陀(Hippolytus)用以解釋神格的三一,含有『彼此關聯之部分的成分』、『生機體』、『構成成分』之意。至終這辭含示精明管理的實行,謹慎明辨,考量設想,容讓許可,和保守存留等。屈梭多模(Chrysostom)認為此字意為恆常的益處。區利羅(Cyril)認為economy有策略、和解,甚至便利的含意。

在革利免(Clement)的著作中,economy含示神對世事的管理。他說,『人若了解這世界如何是藉著神美好的供備來管理的,就不會因不利之環境的發生,而受到攪擾。因為,所有的事都在主宰掌管之神的economy下,其結局將會使人受益。』

神在永遠economy中,是藉著掌權來顯示祂神聖的供備。例如俄利根說到,在出埃及記中,神藉著法老實行祂神聖的economy。馬克西母(Maximus the Confessor)題到,『我們必須看見神三方面的心意,一是祂的目的,一是祂的economy,還有祂的許可。在神呼召亞伯拉罕的事上,我們可以看見神的目的。神安排約瑟的一生,使約瑟步向他自己豫先看見之掌權的身分;在這事上我們看見了神的economy。而先祖約伯所受的試煉,是神所許可的。』economy不僅在個人的生活中看得見,在一切自然和屬靈的律上也是顯而易見的。革利免曾說,『創造的economy是美好的,一切的事物都被適當的安置』。俄利根說,照著神形像所造的人,他們的生活,若是違反神的心意,這會使他們受到管教的economy,而受永火的懲治。

尤其重要的,economy一辭也表達出神在恩典的經營管理中,祂與人所立的約。俄利根論到,『猶太人在眾人之外,曾經擁有過神特殊照顧的特權,但是這個economy和恩典,已經轉遞到基督徒手中。』女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曾把economy連於『立約』。區利羅宣稱眾先知的觀點,乃是第二個economy(新約的economy),遠遠超過舊約的economy。在這些敘述中,economy意指新約時代。此外,economy也包含了特殊事件、聖禮、豫言和啟示的意義在內。

由以上的陳述,可以看見教父們承認economy涵蓋廣泛。economy包括了無論是在自然界中,或是在人類的歷史中,以及在恩典的範圍裏,神供備行動的原則和細節。

神的economy也是神救恩的計畫

基特爾(Kittel)在其《新約神學辭典》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中,題到economy一辭時,說到economy意為救恩的計畫、救恩的行政管理、救恩的秩序,這在教會的傳統中是常見的。例如伊格那丟(Ignatius)在其給以弗所的書信中論到基督時,就題到神聖economy,他說:『我們的神,耶穌基督,照著神的計畫 (economy),由馬利亞成孕,同時出於大衛的後裔和聖靈。…我要更進一步向你們陳明我所開始講論的主題,那就是關乎新人耶穌基督之神聖的計畫economy。』6

高賜曼(J. Goetzmann)在解釋economy一辭時,說到economy意含神救恩的計畫,這種意義是與救恩的歷史有關,這是由此希臘字之廣義用法延伸而有的,可用以指明有權位者的管理和計畫。這種含有救恩論之觀念的用法,常在新約使徒之後的教父著作中,和其他的用法並行出現,如:游斯丁(Justin)和愛任紐(Irenaeus)的著作7。

經由上面的討論,我們對economy一辭有深入廣泛的認識。神的經綸乃是神的家庭管理,行政安排,是祂神聖的供備,為著執行祂在人身上的救恩。這是藉由祂在宇宙中的佈置,在人生活細節上的安排。economy不僅是神的經營管理、供備的安排,更是神救恩的計畫。神聖經綸最高的憑藉乃是『神的成為肉體』,將神帶到人裏面,好使人與神有生機的聯結,有分神的生命、性情,卻無分於神的神格。藉此把人拔高到神裏面,達到神聖的救恩。接續教父們之後,我們要來看天主教和東正教對economy一辭之神學的探討。

天主教神學對Economy的看法 

在《新天主教百科全書》(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中,論到economy時,麥斯特曼(M. R. E. Masterman)說到,神聖的economy就是神聖計畫,這是在創世之前,在永世裏隱藏在神裏面的;藉著眾先知、耶穌基督和聖靈,啟示為神救恩的行動。這神聖economy的中心主題,包含了自然的秩序和恩典的安排,藉著話的成為肉體,並在成為肉體裏所啟示出來的救恩。這位成肉體的話,在罪之肉體的樣式裏來到世上,並成了贖罪祭(羅八3,林後五21),在有感覺之人的性情裏,經過了受苦、釘死和復活,升到父面前,帶著祂的肉體得著榮耀。藉此,祂就為人成就了永遠的救贖(來九12)。

麥氏接著說,economy包含了執行神聖救恩計畫的奧祕,神藉著與某些人的交通,使他們有分於神的安排,而成為居間的憑藉,好將神救贖工作的成果能臨到其餘的人身上。藉著這些受造之物,在神的名裏,並藉著祂所賜祭司的職分,使救贖的工作得以在空間和時間上擴展出去。尤其是藉著聖禮的實行,神賦予它們能力,而將恩典帶給人8。

在同書中,康格爾(Congar)說,神聖economy之基本觀念乃是基督的奧祕(弗一10),藉著基督,無論是受造之物或恩典的新造都歸向三一神9。

天主教認為economy引伸的用法,可視為神供備的安排。在《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The Modern Catholic Encyclopedia)中,法芮理(M. John Farrelly)論到『神聖的供備』(providence)一辭時,題到神聖的供備是基督徒中心的思想。第一次梵諦岡大公會議(Vatican Council I)宣稱,『神藉著祂的供備,來保護並管理一切的受造之物,「有能力的顧到每一細節,並使一切的事物井然有序」(參看智慧書八1,天主教在舊約三十九卷書之外,加上另外十五卷書,稱為次經,智慧書為次經中的一卷書。)萬物在祂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來四13),即使是那些藉著受造之物的自由意志所產生的事物,都是在神聖的管理之下』。神聖的供備一辭其希臘原文為pronoia,在七十士譯本的舊約聖經中出現數次(伯十12,智慧書六7,十四3,十七2),其意義為神的計畫和豫見。這種思想在舊約中很容易發現,尤其是藉著神對以色列人的行政管理得著默示。作詩的人信靠神的信實,因而讚美說,『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祂心中的思念萬代常存』(詩三三11)。神的供備是奧祕的,不是憑著眼見,必須在各種境遇中憑著信心接受的。

法氏接著說,在新約中,主耶穌藉著野地的花,和空中飛鳥的事例,來宣告神愛的照顧和供備(太六25~34)。在神聖供備的事上,神經常被稱為創造的主。但是在新約中,神也被稱為救贖的主,這是藉著耶穌基督而成的。特別是藉著耶穌的死、復活並被高舉,被立為主,為基督(參看羅一3,徒二36)。這就是說祂被神賦與拯救和審判的功用,以勝過所有反對神目的之人、事、物,經由歷史的過程,而完成神的目的。羅馬書九至十一章,常被視為保羅的歷史神學,保羅給我們看見,儘管人在那裏反對、阻撓、並抵擋,神仍然藉著祂恩典的恩賜,使祂的計畫得以完成10。

奧脫(Ludwig Ott)在其所著之《天主教信理神學》(Grundriss der Katholischen Dogmatik)中,論到『神的供備』與『世界的管理』時,說到狹義的『神的供備』,就是神對世界永遠的計畫,它包含了知識與意志的行為。神對世界的管理,就是神永遠的計畫,在時間中的實現。人們又將神對世界的永遠計畫和其在時間中的實現,這兩者合稱為廣義的神的供備。教父們維護『神的供備』的信理,貶責教外人士的宿命論、占星學、及智慧派與摩尼教的二元論(參看女撒的貴格利所著《駁宿命論》(Contra fatum)。在教父時代,聖若望的基素東、塞普魯斯的德道(關於『神的供備』之十篇訓道)、馬賽的沙爾維安,都曾撰寫有關『神的供備』的專論。奧古斯丁以他的《懺悔錄》和《神的城》二書,讚揚神智慧與慈愛的照顧。阿奎那將神的供備之理論基礎,建立在世界與其目標的彼此協調上。因萬物是按照神的思想而創造的,萬物也以此目標為依歸,這思想自永世已經在神裏面。阿奎那又將神的供備之普遍性,建立在神是萬物之源頭的真理上,神是每一個別所是的第一因(primum agens)。這就好像活動的一切本原都依循一個目的而活動,神所創造的一切—一切受造的所是,都順從一個目標,因此都是神照顧的對象11。

評 論

在天主教的神學中,對神的economy就是神的計畫,可說是接續教父們的教訓,但他們對economy逐漸注重於神外面的供備,卻忽略了神聖生命的分賜。天主教偏重於神在物質上給人的祝福,而忽略了人對神生命救恩的經歷。以致人對economy僅限於膚淺的領會,甚至流於注重表面的禮儀,祈求神物質的祝福和保守,而不注意信徒在神聖生命裏的更新、聖別、變化,以至於得榮耀等各方面在神聖生命中的經歷。

天主教在economy的應用上有明顯的偏差。麥斯特曼認為使徒們是居間的憑藉,好將神救贖工作的成果能臨到其餘的人身上。從聖經的啟示來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不能用人為階級的制度來管理。正如主在地上曾對門徒說過,『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也有大臣操權管轄他們。但你們中間不是這樣;反倒你們中間無論誰想要為大,就必作你們的僕役,…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5~28)。使徒彼得勸勉作長老的,『務要牧養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監督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作主轄管所委託你們的產業,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五2~3)。使徒保羅牧養教會時說到,『我們作基督的使徒,雖然有權利叫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向別人,尋求從人來的榮耀;只在你們中間為人溫和,如同乳母顧惜自己的孩子』(帖前二6~7)。這些經文在在給我們看見,在教會中的行政管理,不是如同外邦人的組織制度,乃是在神聖的生命中,憑著神的旨意,牧養神的教會。

在啟示錄,主向我們啟示出祂恨惡尼哥拉黨人的行為(二6),主責備別迦摩的教會中有尼哥拉黨人的教訓(二15)。尼哥拉原文為Nikolaites,由『niko』(征服或勝過)和『laites』(平民、俗民、非專行人)二字組成,所以尼哥拉黨必定是指一些認為自己高過一般信徒的人。無疑的,這就是以後天主教、東正教和更正教所遵循並建立的宗教階級制度。主恨惡尼哥拉黨人的行為,責備尼哥拉黨人的教訓,我們也當恨惡主所恨惡的,責備主所責備的。神在祂的經綸中是要祂全體的子民作祭司,直接事奉祂。所有在基督裏的信徒都該是祭司來事奉神(啟一6,彼前二5,9)。但在初期教會的末了,甚至在第一世紀,尼哥拉黨就介入成為居間階級,破壞神的經綸。根據教會的歷史,居間階級形成一種為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所採用,又為更正教所保留的制度。今天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有神甫制度,國立教會有聖職制度,獨立教會有牧師制度,這些都是居間階級,破壞了全體信徒普遍的祭司職任。因此有了兩種不同的階級,就是聖品階級和平信徒。但在正當的教會中,不該有聖品階級,也不該有平信徒;所有的信徒都該是神的祭司。因著居間階級破壞神經綸中普遍的祭司職任,所以為主所恨惡。

麥氏認為使徒們是居間的憑藉,好將神救贖工作的成果能臨到其餘的人身上。從聖經的啟示來看,使徒們並不是居間的階級;他們乃是受託神管家的職分,為著成全聖徒,使信徒們也能和他們一樣,同作那職事的工作,以建造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並且信徒經歷神經綸的路,不是憑所謂的『聖禮』;乃是要享受福音的內容,就是基督那追測不盡的豐富(弗三8)。這不是在外面遵守物質的禮儀,乃是在信心裏經歷神聖奧祕的實際。為此保羅為信徒們禱告,『因這緣故,我向父屈膝…願祂照著祂榮耀的豐富,藉著祂的靈,用大能使你們得以加強到裏面的人裏,使基督藉著信安家在你們心裏,叫你們在愛裏生根立基,使你們滿有力量,能和眾聖徒一同領略何為那闊、長、高、深,並認識基督那超越知識的愛,使你們被充滿成為神一切的豐滿』(弗三14~19)。

東正教神學對Economy的看法

東正教對economy的觀點,可從《韋斯敏斯特基督徒神學辭典》(The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Theology)中略見一二。economy一辭原文意管理、組織、經營,在東正教神學中有二種主要和特殊的含意:

Economy-神聖所是的永遠定律

首先,特土良以及跟隨他的希坡律陀,引用economy一辭來描述神所是的永遠定律。古代教父們以economy (oikonomia)和theologia來區分關於神的研究。theologia一辭指明至高神聖三一之內裏的生命,economy一辭指明神所是和計畫之外在的顯現。economy一辭如此的用法,乃是根據聖經的啟示,『創世以來隱藏在神裏面之奧祕的經綸』(弗三9~10),這是指明神永遠的目的,在時間的範疇裏付諸行動。因此,這辭一般而論,乃是神在舊約和新約中,在創造和救恩裏之神聖恩典的經營,而『道成肉身』乃是這經綸最高的表現。涅斯多留(Nestorius)說到『economy的人位』,馬克西母論到,『認為基督有兩個身位的人,乃是否認economy的人』。大馬士革的約翰講說,『theologia和economy上那些能夠知道和不能知的事。』以上的敘述,可以清楚看見economy一辭是指著『成為肉體』說的。這辭是用以描述『成為肉體的話』(the Incarnated Word),祂的生活和工作。因著神的經營是持續在教會中的,因此economy也可視為神藉著聖靈的運行,在浸禮並聖餐之奧祕中神恩典的工作。因此,人也可以說,神在教會並世上的活動,乃是聖靈的economy。12

現代知名的東正教神學家洛斯基(Vladimir Lossky)題到,『教會乃是建立在一個兩面的economy上,基督的工作和聖靈的工作,他們是神聖的三一所差到世上來的兩個神聖的人位。』洛氏在其所著之《東正教會之奧祕神學》(The Mystical Theology of the Eastern Church)一書中說到,亞當並未完成神呼召的定命,他無法達到與神的聯結,和受造之人成為神的命定。亞當並不了解,當他用其自由意志選擇作撒但的奴役時,他就與神的定命隔絕了。從亞當的墮落直到五旬節的日子,聖靈,那使人成為神非受造的恩典,對人性而言是非常陌生的。聖靈只能在人的外面工作,舊約的先知和義人僅僅是恩典的工具,恩典藉他們行事,但並沒有成為他們的。藉恩典與神聯結而成為神,對人而言是不可能的。但神的計畫並未被人的罪所破壞。首先的亞當其定命,由末後的亞當基督所完成。引用愛任紐和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話,『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成為神』,這是歷代教父們和神學家的共鳴。但是成肉體的話所完成的工作,對墮落的人而言,顯而易見的,常常僅是救恩的工作,對那被罪和死所擄之世人的救贖。我們常常忘記,我們的救主在打開罪之霸權的鎖鍊之後,更替我們重新開啟『成為神』的道路,『成為神』乃是人最終的結局。

在東正教會的傳統中,神學的基本要點就是『與神聯合』的基要道理,非受造的神和受造的人的聯結乃是其主要的綱目。而人與神之間的間隔,不僅是因著人性和神性上的差異,更是因著人自由意志所揀選而帶來的罪,成為神與人之間無法跨越的深淵。為了要達到與神的聯結,人必須勝過三種阻礙—天性、罪和死。神在人身上的目的—『使人成為神』,要能夠成就,人就必須勝過罪與死。因此,『與神聯合』對人而言,就成了人的救恩。救恩就是除去消極的障礙—使人從罪和死中得救。

十四世紀一位拜占庭的神學家加帕西拉(Nicholas Cabasilas)題到:『人因著三種障礙—性情、罪和死,而與神隔離。主為了使人能完全為神所佔有,並直接的與神聯合,祂就逐步除去這三種障礙。首先,藉著成為肉體,祂除去了性情上的障礙;其次,藉著祂的死,除去了罪的攔阻;末了,藉著復活,祂解決了死的難處。』這是保羅所說的『最後所廢除的仇敵就是死』(林前十五26)。馬克西母認為『成為肉體』和『成為神』乃是彼此相關的:神降到世上來成為人,而人被升到神聖的豐滿裏成為神。因著神性與人性的聯合,是在神永遠的議會中所決定的,這也是『從無而有之世人』最終的結局。

洛氏認為,基督所穿上的人性,乃是亞當墮落前,那不死和不敗壞的人性。祂進到我們墮落性情的情況中受試煉,卻沒有犯罪,因此,祂包含了人所有的性情(除了罪之外)。祂穿上了這樣的人性,在其中受苦並受死。馬克西姆說,『當我們看到有限的人和無限的神(這兩者原是彼此排斥,不能相混的),竟然在祂裏面聯結,彼此相互的顯明。無限的神竟然受限於無法形容的情況中,而有限的人竟然被提昇到不受限制的情形裏,我們就不禁驚歎。』

馬克西母說,『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審判中的審判』,這給了救贖的工作一種強有力的意義。拿先斯的貴格利認為,『救贖的工作乃是基於神的經綸,因為人必須被神所聖化,神要藉著祂的能力,救我們脫離撒但的暴政,藉著祂兒子的代求(祂所作的一切都是為著尊榮神的自己,祂是凡事順從神),我們得以歸向神。我們需要一位成肉體的神,一位代死的神,好使我們得生命。』

洛斯基認為,基督的工作使我們有新的性情,祂的『成為肉體』使我們的性情與神聯結,祂的死了結我們邪惡的性情,祂的復活使我們有了永遠的所是;這使我們與基督不再分離。這個新的性情乃是一種復甦(restoration),是一個新的實體,沒有罪的玷污,沒有肉身的需要,遠離人的罪愆。這就是教會所在之純淨不朽壞的範圍,藉此,人就能與神聯結。我們這種新的性情,使我們與教會聯結,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這是藉著受浸而使我們進入的。這是基督工作的完成,使我們成為教會;但我們仍需聖靈的工作,好成為那在萬有中充滿萬有者的豐滿(弗一23)。

在東正教會的神學中,基督的工作和聖靈的工作事實上是無法分割的。基督藉著聖靈產生了祂奧祕身體的合一,聖靈藉著基督與人有交通。聖靈臨到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在復活的晚上,向其門徒的吹氣(約二十19~23);另一種是在五旬節,聖靈如火焰降在門徒身上(徒二1~5)。聖靈臨到我們,並住在我們裏面,是為了我們的全人成為神聖三一的寶座(因為父和子在聖靈的神性上是無法分離的)。藉著聖靈的來到,神聖的三一住在我們裏面,並使我們成為神。祂賜給我們那非受造的能力,祂的榮耀和祂的神性,這就是我們所必須有分之永遠的光。

洛斯基認為,在舊約,聖靈是在人的外面作工,但是今天聖靈在我們裏面,賜給我們永遠的生命。祂在我們裏面奧祕的與我們聯合,同著我們一同呼叫阿爸。在祂裏面,神的旨意對我們不再是外面的,祂在我們裏面賜給我們恩典。聖靈在我們裏面,向我們顯露祂的自己。好叫我們能停留在與神聖旨意合一的情形裏,並藉著接受恩典而與神聖的旨意合作,好叫神聖的旨意也成為我們的旨意。藉此,我們就能成為神,甚至在今世的生活中,我們就能被引導進入那藉著聖靈帶入我們裏面之神的國。因為聖靈乃是那掌權的膏油,祂要降在基督並那些蒙召的基督徒身上,好在來世與祂一同掌權。到那日,眾聖徒都要成為聖靈的形像,作為祂的彰顯13。

Economy-教會對信徒的『管理證』

其次,oikonomia一辭,在拉丁文譯為dispensatio,為行政管理,即為dispensation,因此,東正教將economy引伸為dispensation。而economy一辭在東正教的神學中,是用以指明教會對待人犯罪和軟弱之難處的『管理證』(dispensations)或『許可證』(concessions)。這辭和akrivia相對,akrivia意為嚴格地謹守律法上的明文。因為就東正教而言,大公會議教條之約束的力量,惟有藉著管理證,才能降低這教條的約束力。管理證的使用是根據基督對使徒們的話,主使他們有權釋放和捆綁(太十八18)。如施浸一事,在東正教會中,只能由祭司三重浸禮來實行。但在某些緊急的情況下,平信徒藉著管理證,也可以用澆水的方式,為人施浸。東正教會在economy的實行上,這一原則是和西方教會對管理證的觀點上,在許多方面是相吻合的;但是東正教會對這事的領會是更深的。因為教會既是一切聖禮之母,她就能藉著管理證,來宣佈那些原本無效的聖禮可以成為有效的。當然,這必須是在不影響基本信仰的前題之下,教會才能這樣的實行。這基本的原則,如巴西流所宣佈的,因著某些在亞西亞的祭司們接受了諾窪天教派(Novatian)的浸禮,藉著管理證,他們仍可被接納,雖然這原是不許可的。以下的敘述就使這件事顯得很清楚了:『這種管理證的觀念,並沒有正式的被定義,但歷來在教會的實行上是廣被接受的。那就是同樣的聖禮,有時是有效的,有時是無效的。在基本的原則上,東正教會並不承認在教會之外所施行的聖禮。因為接受非東正教會所實行的聖禮,乃是承認在東正大公教會之外,有另外一個教會。這樣看來,在將正確的聖禮連於正確的信仰上,東正教會是比西方教會更為看重這事的。』14

克利德尼(Daniel B. Clendenin)對管理證和聖禮的關係,有以下的看法:首先,聖禮只能由祭司來施行,因為祭司是主—那看不見,卻是真正施行者—的代表工具。其次,聖禮的成就不是在於人,人必須豫備自己,好使聖禮能在他們身上發生果效。不配的喫喝,就是喫喝自己的罪(林前十一27)。因此,聖禮之所以能有的成就,乃是在於用信心來接受。末了,東正大公教會,相信在教會之外,不會有神聖恩典的分賜,因此教會不承認那些在她之外所施行的聖禮。除了在非常的情況下,教會藉著管理證(一種在標準之外的許可證),和教會的屈就施惠,她認可那些歸向教會之異教人士所行的聖禮15。

評 論

根據上述東正教神學對economy的探討,可見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情形大同小異。一面,東正教看見了聖經中神聖的economy,就是神永遠的目的,在時間裏來完成。這包括了舊約和新約中所有的記載,包含了神的創造和祂的救恩,其中心思想乃是神與人的聯結,而不是僅僅以人為中心的救贖而已。這是藉著神的『成為肉體』來完成的。基督是神的話,祂成為肉體,把神帶到人裏面,與人聯結。基督經過死與復活,除去了人與神聯結的障礙,並產生了教會,作祂的身體。接著神聖三一的第三者-聖靈,在教會中繼續作工,把神的生命、性情和所是,一直分賜給信徒。聖靈也在信徒裏面作工,好叫信徒至終能成為神,作神在永世裏的彰顯,以完成神永遠的旨意。這是神聖啟示的中心路線。

可惜的是,東正教在economy的應用上,犯了和天主教同樣的錯誤。他們把economy當作聖禮的管理證,忽略了economy乃是神聖生命的分賜,而不是字句的證書。神聖的經綸,乃是神向著人的永遠計畫,這是藉著神聖生命的分賜來完成的。在這分賜的過程中,父是生命的源頭,藉著成為肉體,使神聖的生命能在人類中間彰顯出來。話成肉體的基督,是神在肉身的顯現。祂把神聖的生命帶給人,好叫人能接觸神,歸向神。至終,這位基督從死裏復活,成了賜生命的靈(林前十五45下)。人若悔改相信,接受主耶穌基督,就能與這位是靈的基督,聯結成為一靈(林前六17)。信徒重生之後,仍需接受神聖三一的分賜,繼續在神人聯調的生命中,經歷神生命的救恩,一步一步在生命中長大,經過聖別、變化,以致於模成神兒子—基督的形像(羅八29~30),作神團體的彰顯。這絕不是如東正教所說的,將神的economy變作管理聖禮的證書,這樣的應用實在是與economy神聖的啟示相去太遠。

此外,東正教引用馬太十八章十八節作為管理證的聖經根據,明顯有誤解聖經之嫌疑。根據馬太十八章的上、下文來看,十八節的捆綁和釋放,是為著對付犯罪而得罪人的信徒。這樣的人不聽他所得罪之信徒的指正,也不聽兩三個人的見證,甚至不聽教會,一直不肯知罪認錯,教會就必須運用主所給的權柄捆綁並釋放。在十八節的捆綁原文意定罪,而釋放原文意赦免。當這位犯罪的信徒不聽教會,也不肯悔改時,教會必須運用主所賜的權柄來定罪;當他悔改時,教會就必須運用國度的權柄赦免他,並恢復他與教會的交通。在此乃是一種屬靈之國度權柄的應用,而不是神給教會的一種證書,來實行教會的行政管理。

時代論神學對Economy的看法

在更正教各種的神學中,少有人論述神聖經綸的神聖啟示,其中『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乃是基於economy(或此字的拉丁文dispensation)一辭,引申而有的一種神學思想。在《時代論諸文》一書中萊利(Charles C. Ryrie)論到16,時代論最早是由達祕(John Nelson Darby)所鼓吹的。達祕主張字面解經(literal interpretation),藉著這種讀經的方式,他解釋以賽亞三十二章,看見基督取代以色列人,在新的時代(dispensation)中掌權17。達祕主張字面解經,注意到聖經其歷史—文法上的含義。達祕又看見教會是墮落和背道的,他原先在英國國教(即安立甘會或聖公會)中作祭司,後來因著大主教要求教會會員,宣誓效忠以英國國王為教會的元首。達祕認為如此一來,就使信徒在神面前失職,因此他就辭去祭司一職,而在都柏林,照著聖經的原則-所有信徒在靈裏交通的啟示,與弟兄們一起聚會。

在達祕的教導中,以色列和教會的區分逐漸成為其重點。他認為:『在基督的身體裏,眾信徒,藉著聖靈,聯於元首,而聯合為一。』千年國度是在教會時代之後,『教會乃是在但以理之豫言第七十個七之前被提。』巴斯(Bass)題到,『從達祕對豫言之解釋的著作中,可以明顯看見當代「時代論」的根源。…達祕的「末世論」,和他解釋聖經的方法,是今天「時代論」中持續不變的基本元素。』

在美國,時代論神學乃是在十九世紀的聖經大會中引進的。聖經大會(Bible Conferences)是於一八七六年在麻省開始舉行的。大會的中心主題是『信徒研讀聖經的聚會』,然後在各地持續到一九○○年。聖經大會反對後千禧年主義(postmillennialism)和完全主義(perfectionism)。聖經大會鼓吹前千禧年主義(premillennialism),基督身體的合一,藉著讀經來研究聖經。大會的主旨是用歷史和文法的方式來解釋聖經,其目的是為著對抗後千禧年主義和現代主義(modernism)。因著主張前千禧年主義,就帶進了時代論的論點,如教會和千年國是不同的時代,教會和以色列的區別,為著教會的新約和為著以色列之國度的舊約,其間有顯著的不同。在一八八八年的大會中,有篇關於時代論觀念的信息,講到千年國之字面的含義,主耶穌如何在地上的千年國中作王,教會在大災難之前被提等題目18。

後來藉著司可福聖經(Scofield Reference Bible),時代論就廣為基督徒所接受了。在司可福聖經的註解中,字面解經,教會和以色列的區分,這些論點是非常顯著的。司可福(Cyrus Ingerson Scofield)認為教會的定命是屬天的,以色列的定命是屬地的。在初版的司可福聖經中,他列舉十二項聖經中顯著的特徵,其中第十項就是時代經營(dispensation)。

在一九二四年創立的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其宗旨為訓練人如何解經。其創辦人崔福(Lewis Sperry Chafer)的系統神學,及該院的院訓都贊成時代論和前千禧年主義。司可福使時代論為人接受,崔福將其系統化。兩者都保持了歷史—文法之解經方式的精髓,對將來的事件有清楚詳細的綱目,教會和以色列人有清楚的區別。崔福對神學提供了一種平衡並完整的研究,其本身對前千禧年主義有強烈的託付感。華福德(John F. Walvoord)論到前千禧年主義時說,『這是一種按照字面或正確的解釋豫言而有的結果。前千禧年主義的內在精髓,是神今天為教會豫備了一種計畫,在來世為以色列人豫備了另一種計畫。前千禧年主義也相信,教會的被提是即將來臨的,並且是在大災難之前發生的。』19

萊利論到時代論神學的定義如下:基於神對世界之行政和計畫的觀念,時代論是描述經由世界的歷史,藉著不同的時代(管家職分的安排)來揭示神的計畫。這個世界就如神的家庭產業,在神的管理之下。神的管理是連於啟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階段就標出不同的economies, 或dispensations,都是為著完成神全盤的計畫。不同的經綸就是不同的時代。因此,從神來看,一個時代就是一個economy。就著人來看,時代是在時間裏,因著神所賜之特殊的啟示,人所應負的責任。就著啟示的進展而言,時代是一個階段。因此時代(dispensation)可以定義為『為著完成神的工程而有之特別的economy。』20

在《前千禧年主義神學辭典》中,萊利論到時代論的神學,有以下的陳述:『時代論神學主要包含兩種內在的觀念:第一,教會和以色列是有別的。第二,神全盤的目的是使祂自己得榮耀(弗一5~6,12,14)。』

萊氏說到教會和以色列不同的因素有二。第一,為特徵上的差異。舊約主要是對付以色列人,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後裔。而教會則包含相信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他們藉著信,浸成了基督的身體(林前十二13),並由聖靈所內住。其次,是時間上的不同,教會時代是從主耶穌基督復活和升天之後開始的(弗一20~22,四7~12)。因此,今世所有的信徒都浸入了基督的身體(林前十二23),教會時代乃是開始於五旬節聖靈灌澆的職事(徒三3~5,9,西一26~27)。這奧祕今天已經啟示出來了,包括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聯合成一個屬靈的身體,基督內住在信徒裏面,這合一的身體將來的被提(林前十五50~58)。

時代論神學的第二個內在觀點,神的目的就是使祂自己得榮耀。聖經並不是以人為中心,雖然救恩是聖經主要的點,但聖經是以神為中心。神的榮耀是聖經的中心觀點,神的榮耀是各種時代中一致的原則,救恩的計畫乃是神榮耀祂自己的憑藉。神在諸世代中的計畫,其進展的啟示,神在對待祂的選民、外邦人、天使和列國的事上,都顯示出自己的榮耀21。

時代論神學的解經方式是字面解經(literal interpretation),就是照著文字本身歷史和文法上的意義,正常的解釋聖經,也就是所謂直截了當的解經(plain interpretation)。而表號、寓意的用法,以及豫表都是用來解經的工具,以加強並使聖經中的思想和觀念更為清楚。

時代論神學看見,神歷世歷代以來逐漸開啟的中心焦點-神的計畫。這啟示出神絕對的真理,與現代以人為中心的相對主義(relativism)是相反的。時代論神學也看見了神旨意的合一性、多樣性和進展性。藉著這些進展的階段,神就得著榮耀。

時代論神學將歷史分為七個時代:第一個時期是無罪時代(Dispensation of Innocence),從亞當到他的墮落之前。第二個時期是良心時代(Dispensation of Conscience),從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到神用洪水審判墮落的世代。第三個時期是人治時代(Dispensation of Civil Government)。這時期是從洪水之後開始,結束於巴別塔的背叛。第四個時期是應許時代,或著列祖時代(Dispensation of Promise or Patriarchal Rule),這時期包含了創世記十一章十節到出埃及十八章二十七節。第五個時期是律法時代(Dispensation of Mosaic Law)。神子民的責任,就是要遵行律法(參雅二10),但是以色列子民失敗了(羅十1~3)。他們的失敗就帶來了神的審判,十個支派被擄到亞述,兩個支派被擄到巴比倫。至終因著猶太人拒絕耶穌基督,他們就被分散到全地(太二三37~39,出十九1,徒一26)。第六個時期是恩典時代(Dispensation of Grace)。在這時期,使徒保羅是神恩典啟示的主要憑藉。人在這恩典時代下的責任,是接受神為全人類所豫備白白之義的恩賜(羅五15~18,徒二1,啟十九1)。第七個時期是千年國時代(Dispensation of the Millennium)。在基督第二次來臨之後,千年國將在地上設立,作為神在舊約和新約中所有應許的完成和應驗。在這時期,主耶穌要親自作王管理地上的列國,這時期將會持續一千年(啟二十1~15)。

時代論神學認為,在各個時代的人都接受了管家職分的責任。這責任指明,人若忠信就有獎賞,人若失敗就受審判。各個時代是彼此重疊的,不是那樣劃分清楚的。每個時代都有神的應許,其應驗並不一定是在那個時代。例如﹕舊約就有基督第一次來的應許。此外,有某些事物是一直延續到不同的時代。例如:舊約的十誡,其中有九條到了新約仍是有效的。在所有的時代中,救恩都是必須的,救恩是藉著信而得的,雖然每個時代信的要求可能不一樣。

評 論

根據上述時代論神學的摘要,時代論的學者們對economy有字面上的認識,卻缺少內裏屬靈的啟示。他們按著字面解釋聖經,看見economy是神行政的管理,神對待人不同的法則,因此而有不同的時代。他們也看見神的榮耀是神economy的中心,為此,人必須在神面前負責任,順從神,這些都是必須的。然而神的經綸不僅有行政管理的意義,其內在的意義更是重在神聖的分賜(divine dispensing)。就如保羅所說,神恩典的管家職分是將基督追測不盡的豐富分賜給人(弗三8)。神得著榮耀的路,不僅是藉著人遵守神所給的責任而已,更是要人接受神的分賜。神就在創世以前,豫定人藉著耶穌基督得著兒子的名分,歸於祂自己,使祂恩典的榮耀得著稱讚(弗一6)。人得著兒子的名分,不是藉著盡責任,乃是藉著相信,為神所生,成為神的兒女(約一12~13)。

聖經給我們看見,神為著成就其永遠的經綸,在時間裏祂來創造天地萬物,並且照著自己的形像和樣式來造人,好使人能接受神作生命,來彰顯神,為神掌權。因著撒但的引誘,人犯罪墮落了,但神沒有因此而放棄祂自己永世的計畫。神一再的呼召人,來為著祂自己的旨意。經過列祖、以色列等的失敗。末了,神親自來成為人,就是耶穌基督。藉著祂的成為肉體,就把神帶到人裏面,成為第一個神而人者,好作為神眾子的模型(參羅八29)。這位基督在地上過一種生活,在祂人性美德中彰顯神聖屬性。末了,祂親自上十字架,解決神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一切的難處。祂在十架上毀壞撒但—那掌死權的魔鬼(來二14);在祂的肉體裏定罪了罪(羅八3);祂作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約一29);祂也使信徒的舊人與祂同釘十字架(羅六6);祂藉著十字架除滅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仇恨,廢掉了那使人隔斷的規條,將兩下在祂自己裏面創造成為一個團體的宇宙新人,使人與神和好(弗二13~16);祂還藉著死釋放出神聖的生命,正如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約十二24)。因此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乃是一包羅萬有的死:祂的死了結了一切墮落的舊造,救贖了神所創造卻墮落的人,釋放出神聖的生命,並孕育了新造中的新人。

在此之後,祂還從死人中復活了。基督在復活中被生為神的長子(徒十三33,參羅八29),成為賜生命的靈(林前十五45下,林後三17),並且重生了眾信徒,作祂許多的弟兄(彼前一3,參羅八29)。基督更升上了高天,被神立為主、為基督,祂作主管理一切的環境,也作神的受膏者,繼續實行神的經綸。祂賜下了恩賜-使徒、先知、傳福音者、牧人和教師,為著傳福音,分賜基督的豐富,產生教會作基督的身體(弗一22~23)。並成全眾聖徒,作職事的工作,建造基督的身體,使眾人都達到信仰上並對神兒子完全認識的一,達到長成的人,達到基督豐滿身材的度量(弗四11~13)。基督也要用話中的水,來洗滌教會,使教會被妝飾整齊,作祂自己心愛的妻子(參弗五25~32)。教會至終要成為新耶路撒冷,作羔羊的妻(啟二一2,9),作神永世的彰顯(啟二一11)。在此,我們看見神使自己得榮耀的路,乃是藉著分賜祂自己作人的生命、性情和一切,好使人能成為神自己的翻版和複製,作神團體的彰顯。

此外,神的經綸也不僅是時代論人士所說的,神給人責任,試驗人,人失敗,神來審判的循環而已,這不過是聖經表面的記載。但是聖經的內在意義,乃是神有個經綸,仇敵來打岔;神的經綸是聖經的中心線,撒但所帶來的混亂是其旁線。神的仇敵雖然一直打岔神的經綸,但神一再往前,至終神要得著得勝者,作祂的新婦,擊敗祂的仇敵。撒但混亂的結局是在火湖裏,而神的經綸卻終極於新耶路撒冷。在永世裏,在新天新地中,作神榮耀的彰顯,直到永遠。

再者,從聖經表面的字句看,神有兩班子民。教會是屬天的,以色列是屬地的。但在神經綸的內在意義上,至終在永世裏,這兩班人要成為一個實體,就是聖城新耶路撒冷。因為事實上神只有一個經綸,只有一個終極的目的。以色列人因著誤用神的律法,想要建立自己的義,棄絕了耶穌基督,在神的主宰下絆跌了,使神的救恩可以臨到外邦人(羅九30~33,十一11,25~30)。但是當耶穌基督再來時,以色列全家要悔改,接受祂作救主,經過千年國的訓練,至終在永世裏,得救的以色列人也要成為新耶路撒冷的一部分,這可由新耶路撒冷的門上寫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看見(啟二一12)。表明以色列十二支派是聖城的入門,福音是藉著他們而臨到外邦人,為著引導人進入三一神的豐富,享受其中的供應。這也表明新耶路撒冷的組成,包含舊約所有蒙救贖的聖徒。由此看來,時代論學者看見聖經中不同的時代,他們卻沒有看到聖經末了兩章的啟示。聖經最後兩章的啟示是全本聖經最重要的結論,這兩章給我們看見神永遠經綸的終極完成-新耶路撒冷。

李常受對神聖經綸的看法

在近代中國基督徒當中,李常受講解聖經的主題時,認為神聖的經綸是聖經的中心路線。在李氏的著作中,幾乎很難不題到神永遠的經綸,今摘錄李氏對神聖經綸的看法作為比較:

神照著自己的喜悅

在基督裏所定的永遠計畫

神新約的經綸是甚麼?神新約的經綸就是神的家庭管理,神的家庭行政安排,神聖的經營(計畫)。以弗所一章十節說,『為著時期滿足時的經綸,要將萬有,無論是在諸天之上的,或是在地上的,都在基督裏歸一於一個元首之下。』神已計畫要有一個經綸。宇宙中所有的國度,天使的國度、人的國度、動物的國度、和植物的國度,都是為著這個經綸,並且是朝著這個經綸的完成而運行。在以弗所一章十節,譯為經綸的希臘文也可譯為管家職分或家庭安排。行政一辭也可使用,因為這個經綸,這個管家職分,和家庭安排,至終會成為永遠的行政。整個宇宙至終要在一個行政之下。在以弗所一章十節,保羅說到時期滿足時的經綸,萬有都要在基督裏歸一於一個元首之下。然後他在三章二節說到神恩典的管家職分,在三章九節說到奧祕的安排。三章九節保羅說,『將那歷世歷代隱藏在創造萬有之神裏的奧祕有何等的經綸,向眾人照明。』神的奧祕就是祂隱藏的定旨,神的定旨是要將祂自己分賜到祂所揀選的人裏面,因此有了神奧祕的經綸。這奧祕歷世歷代一直隱藏在神裏面,但現今已向新約的信徒照明了。在提前一章四節,保羅說到『神在信仰裏的經綸』。這裏『神的經綸』一辭,原文的意思也是神的家庭經營。這是神的家庭行政,要在基督裏將祂自己分賜到祂所揀選的人裏面,使神得著一個家彰顯祂自己,這家就是教會(提前三15),是基督的身體。保羅的職事就是以神這經綸為中心(西一25,林前九17)。

神新約的經綸乃是神照著祂的喜悅所定的計畫。關於這點,以弗所一章九節說,『照著祂的喜悅,使我們知道祂意願的奧祕;這喜悅是祂在自己裏面豫先定下的。』神的喜悅就是祂的心願,這喜悅是神為著一種安排,為著一個計畫,在祂自己裏面豫先定下的(弗一10)。神所定的這計畫乃是照著祂的喜悅,祂的心願。神的喜悅是神在自己裏面豫先定下的。這就是說,神自己是祂永遠定旨的起始、來源和範圍。神有一個計畫,一個願望,並且照著祂的計畫,祂有一個定旨。宇宙的存在是照著神的定旨。天、地、萬物、和人類,都是照著神豫先定下的願望。因此,宇宙中有一個願望,就是神的願望。因為這願望是神豫先定下的,就沒有甚麼人事物能推翻它。神是在自己裏面豫先定下這願望。羅馬書是從墮落罪人光景的角度講起,但以弗所書是從神的喜悅、祂的心願的角度寫起。那麼,神的喜悅是甚麼?神的喜悅就是將祂自己分賜到我們裏面。這是神惟一的願望。可以說,祂『夢想』將自己分賜到我們裏面。祂的切望,祂的渴望,就是將自己分賜到祂所揀選的人裏面。

神的經綸是神在基督裏所立的永遠定旨。關於這點,以弗所三章十一節說,『這是照著祂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所立的永遠定旨。』永遠定旨,就是神在已過的永遠裏所定的永遠計畫。神在基督裏立了祂永遠的經綸。聖經中所啟示的基督,乃是三一神的具體化身,以及祂所經過的一切過程,包括成為肉體、為人生活、釘十字架、復活、升天、和降下。神在這樣一位基督裏立了祂永遠的經綸。因此,基督是神永遠經綸的元素、範圍、憑藉、目標、和目的。基督在神的經綸裏是一切。事實上,神永遠經綸的一切內容就是基督。按以弗所三章,這經綸是在基督裏立的。

神聖三一的分賜產生召會

作神的國完成於新耶路撒冷

神新約的經綸是祂的計畫,要在祂的三一裏將自己分賜到祂所揀選的人裏面。神怎樣在祂的三一裏將自己分賜到祂的子民裏面?這分賜有三個步驟。首先,這分賜是出於父神,父是源頭,起源。其次,這分賜是藉著子神,祂是河道(course)。第三,神的分賜是在靈神裏,祂是憑藉和範圍。經過出於父神、藉著子神、並在靈神裏這些步驟,神就將自己分賜到祂所揀選的人裏面。神新約的經綸要將神自己分賜到祂所揀選的人裏面,乃是為著產生教會。這分賜產生教會,以顯明神萬般的智慧,這是照著祂在基督裏所立的永遠定旨(弗三9~11)。這就是說,藉著神在祂三一裏的分賜,教會得以產生,展示神諸般的智慧。

神分賜到我們裏面,產生教會作神的國。林前四章十七和二十節表明,國度就是今天的教會生活。在十七節,保羅說到他『在基督耶穌裏怎樣行事,正如我在各處各召會中所教導的』。然後在二十節他說,『神的國不在於言語,乃在於能力。』這些經文表明神的國就是各處的教會,各處的教會就是國度。國度在這裏,因為教會在這裏。

教會作神的國要有完成,這完成將是新耶路撒冷,作三一神永遠的彰顯。啟示錄二十一章二節說,『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豫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新耶路撒冷是歷代以來所有蒙神救贖的聖徒活的組合。她是基督的新婦,作基督的配偶(約三29);也是神的聖城,作神的居所,神的帳幕(啟二一3)。作基督新婦的新耶路撒冷,是出自她的『丈夫』基督,而成為祂的配偶,正如夏娃是出自她的丈夫亞當,而成為亞當的配偶(創二21~24)。新耶路撒冷是藉著有分於基督的生命和性情的豐富,所豫備好的。作為神的聖城,她全然聖別歸神,完全被神的聖別性情所浸透,成為神的居所。

在新舊兩約,神將祂的選民比作自己的配偶(賽五四6,耶三1,結十六8,何二19,林後十一2,弗五31~32)和居所(出二九45~46,民五3,結四三7,9,詩六八18,林前三16~17,六19,林後六16,提前三15)。配偶是在愛裏使神得著滿足,居所是在彰顯中使神得著安息。這兩面要終極完成於新耶路撒冷。因著她,神在愛裏得著完全的滿足,並在彰顯中得著終極的安息,直到永遠。

啟示錄二十一章十至十一節說,『我在靈裏,天使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神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神的榮耀就是神的彰顯,也就是彰顯出來的神。我們已被命定要得這榮耀,並蒙召來得這榮耀(林前二7,彼前五10,帖前二12)。現今我們正被變化進入這榮耀(林後三18),並要被帶進這榮耀裏(來二10)。至終我們要與基督同得這榮耀(羅八17,30),在新耶路撒冷裏帶著神的榮耀作神的彰顯。因此,神將自己分賜到祂所揀選的人裏面,以產生教會作神的國,這要完成為新耶路撒冷作祂永遠的彰顯22。

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成為神

神在已過的永遠裏只是神,但在成為肉體時,祂成為人。祂使自己成為人,為要使人在生命和性情上成為神,但不是在神格上成為神。我們必須看見,我們既然已經從神而生,是神的眾子,在生命和性情上(但不是在神格上),我們就能成為神。

在頭四個世紀,教父們教導關於『成為神』(deification)的真理。他們清楚的指出,成為神的意思是,在基督裏的信徒在神的生命並神的性情上,而不是在神格上成為神。神是獨一的神,在祂的神格裏讓人敬拜。但我們只在生命和性情上,而不是在神格上成為神。基督徒是從神所生的神人。別人應當能感覺基督徒是人加上一些他們說不上來的東西。當信徒傳講一點關於基督的事,別人就都會看見,這另有的東西就是基督自己,就是神。這就是神人的見證23。

神的目的確實是要使信徒在生命和性情上,但不在神格上,成為神。譬如,約翰一書三章二節說,『親愛的,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曉得祂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我們必要看見祂,正如祂所是的。』。這一節聖經很清楚的啟示,我們要像神一樣。神使我們像祂,乃是藉著將祂的生命和性情分賜到我們裏面。彼後一章四節說,『得有分於神的性情。』。約翰一章十二至十三節說,我們是神用祂的生命所生的、所重生的。我們既是神的兒女,就有神的生命和性情,但沒有祂的神格。神格是獨一的;祂是惟一該受敬拜的。我們已經由神而生,今天有神的生命和性情,所以我們是部分的像祂。有一天當祂來時,我們要完全的,並整個的像祂24。

啟示錄四章告訴我們,那在寶座上的神顯出來好像碧玉(3)。然後在啟示錄二十一章,整座新耶路撒冷顯出來也好像碧玉(11)。因此,所有蒙神救贖的人至終都要成為神,在生命、性情、和樣子上,但不是在神格上,與神一樣。新耶路撒冷乃是被變化、得榮耀,並與經過過程、終極完成之三一神調和的神人25。

結 語

聖經的啟示給我們看見,神的經綸乃是整本聖經的主題。早期的使徒們得著神聖經綸的啟示(弗三5),從神接受管家的職分(林前四1),他們是神賜給教會的恩賜(弗四11),為要成全眾聖徒,有分於新約職事的工作,以建造基督的身體(弗四12),完成神永遠的經綸。因此保羅囑咐教會的長老,作神的管家(多一7),彼得也勸勉信徒,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供應,作神諸般恩典的好管家(彼前四10)。這種管家的職分,乃是要將神家中的豐富,就是神自己一切的豐富,分配給神家裏的人。這樣的管家要將神的奧祕—基督,以及教會是基督的奧祕(西二2,弗三4),分配給信徒。好使信徒能享受神聖生命的供應,也就是享受基督那追測不盡的豐富(弗三8)。使他們能在生命中長大,成為神的召會,基督的身體,至終完成於新耶路撒冷,作神人相調的團體彰顯。

使徒們過去之後,教父們接續他們的腳蹤,繼續神給教會的託付。教父們看見了oikonomia是與神的計畫有關,是神永遠的目的,也是神在時間裏的行動,就是神向著人救恩的計畫。藉著神的成為肉體、成功救贖、從死復活,好使墮落的罪人得蒙救贖,有分神的生命和性情,甚至能成為神。可惜的是,雖然他們看見神的oikonomia,卻沒有堅定持續在這個神聖的啟示上。後來的天主教和東正教更是逐漸失去了對神經綸的中心啟示,將oikonomia變作執行聖禮的許可證,使神oikonomia的神聖啟示成為外面禮儀的證書。他們較不注重神向著祂兒女的整個計畫,僅在意表面的儀文,使神的兒女們偏向外面儀文的宗教生活,叫神聖的經綸受到打岔。此外,他們將神的oikonomia侷限於神在物質生活中,對神兒女的供應,而忽略了神經綸中神聖生命的分賜。使信徒落在物質祝福的領域中,甚至流於福利平安之迷信中。使神的兒女失去了神聖生命分賜的實際,偏離了神永遠的經綸。

到了十六世紀的改教運動之後,改革宗的各教派,雖然逐步恢復了聖經的許多真理,諸如﹕因信稱義、神的揀選、神救恩的保證…等等。可惜的是,更正教只是恢復了許多的真理,卻沒有看見最重要的真理,就是神聖啟示的中心路線-神的經綸。後來的弟兄會,時代論學者,雖然看見了oikonomia是神的行政管理,時代經營。可惜的是他們僅看見了oikonomia在聖經中字面的事實,他們看見了神的榮耀,教會與以色列的不同,將economy只限於時代之解說。但這些正如時代論者所強調的,他們看見聖經的字面事實,卻不夠深入這些事實之內在、神聖、奧祕的啟示。

感謝神,在這末後的時期,祂的福音傳到了中國,興起了倪柝聲、李常受二人,為著神聖啟示的恢復。倪、李二人站在歷代聖徒的肩頭上,傳承神聖啟示的恢復。藉著他們,神經綸的啟示逐漸向神的兒女打開。

自第一世紀以來,在神兒女的中間,神永遠的經綸可說是歷代神學探討的主題,其間雖經過仇敵的打岔,導致人對神聖經綸啟示之領會上的偏差、誤用,甚至失去。但神在這其間也同時作恢復的工作。到了今天,神聖經綸的啟示在祂的兒女們中間得以恢復。在已過的永遠裏,神揀選我們,使我們成為聖別,豫定我們得兒子的名分(弗一4~5)。如今藉著成為聖別的過程,我們都漸漸被『子化』,也就是說我們漸漸在生命和性情上,但不在神格上,成為神。我們渴望照著靈而行,好活基督,我們仰望祂顯現的那日,那時我們要在生命、性情、和外表上,而不在祂的神格上,完全像祂。感謝主,給我們這神聖啟示的高峰!


**本文新約經節全引自新約聖經恢復本

1. Ceslas Spicq, O. P., Theological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2, Hendrickson, 1994, p.568
2. Walter Bauer'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pp.559- 560
3. 同註2, p.560
4. Joseph Henry Thayer, The New Thayer's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Christian Publishing, Inc. 1981, pp.559-560
5. G. L. Prestige, God in Patristic Thought, SPCK, 1985, pp.55-75
6. Gerhar Kittel and Gerhard Friedrich,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 Vol.V, Eerdmans, 1979, pp.150-153
7. Colin Brown, The New Internation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Vol. 1, Zondervan, 1986, pp.253-257
8. John P. Whalen,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1967, p.86
9. 同註8
10. Michael Glazier and Monika K. Hellwig, The Modern Catholic Encyclopedia,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4, pp.699- 700
11. Ludwig Ott, 天主教信理神學, 光啟社, 1991, 頁154-157
12. Alan Richardson and John Bowden, The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83, pp.171- 172
13. Vladimir Lossky, The Mystical Theology of the Eastern Church, St. Vladimir Seminary Press, 1976, pp.134-173
14. Archbishop Methodios Fouyas, Orthodoxy, Roman Catholicism and Anglicanism, 1972, p.182
15. Daniel B. Clendenin, Eastern Orthodox Theology, Baker, 1995, p.23
16. Charles C. Ryrie, Wesley R. Willis, and John R. Master, Issues in Dispensationalism, Moody Press, 1994, pp.15-27
17. R.A. Huebner, Precious Truth Revived and Defended through J.N. Darby, Present Truth, 1991, 1:17,23,25,166
18. C. Norman Kraus, Dispensationalism in America, John Knox, 1958, p.83, p.85
19. John F. Walvoord, A Torch of Great Significance,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84, pp.5-6
20. Walter A. Elwell,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Baker, 1996, pp.321-322
21. Mal Couch, Dictionary of Premillennial Theology, Kregel, 1996, pp.94-96 
22. 李常受, 新約總論第一冊 神, 臺灣福音書房, 1993, 頁16-22
23. Witness Lee, The Move of God in Man, Living Stream Ministry, 1993, pp.20-21
24. 李常受, 撒母耳記生命讀經, 臺灣福音書房, 1996, 頁202-203
25. 李常受, 關於相調的實行, Living Stream Ministry, 1994, 頁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