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約翰福音七章三十九節
『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之可能意義的探討

雖然歷代教會以來,有無數關乎三一神的著作被寫成,然而對大多數基督徒而言,三一神大體上仍是客觀而抽象的。但是聖經所啟示之三一神的真理,非僅為著我們頭腦的領會和神學的研究,而是為著使那些信入基督的人,能經歷神聖奧祕的實際。所以我們不該僅以客觀的方式來研究三一神,也該以主觀的方式來經歷三一神,而我們對三一神的經歷,是基於我們與三一神的聯合,就是由那靈與我們靈的聯合而得以實化。換句話說,神在人裏面的工作,完全是靠著那靈。神的靈從起初就有,如創世記一章二節給我們看見,當地還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時,神的靈就已經運行在水面上。然而在約翰七章三十九節,約翰福音的作者約翰卻以一種評論性的語句來告訴我們『那時還沒有靈』,因為那時耶穌尚未得著榮耀。約翰在此處是指著甚麼?是指著那靈果然一點都沒有?還是另有所指?本文就是來探討這段經文之可能的含意。

約翰七章三十七至三十九節說:『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入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入祂的人將要受的那靈說的;那時還沒有那靈,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這段話的背景是描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所過的住棚節。這是猶太人慶祝並享受已過一年之豐盛收成的時刻。照著申命記十六章十六節,住棚節是每年三次節期中的最後一次。而『節期的末日』,『最大之日』,就是猶太人慶祝儀式的最後一天,因為在這日要舉行嚴肅會(利二三36)。一般解經家都認為這個『最大之日』是指著第八日。1這個節期是為了以色列人追念他們已往還住在帳棚,在巴蘭曠野流蕩,進入美地之前的日子。在耶穌的時代,住棚節還包括祈雨,宣讀聖經等儀式,並且祭司要從西羅亞池取水,每日一次澆奠在聖壇上,共七天。到第八天,也就是這裏所說的節期的末日,是住棚節最後也最嚴肅的一天,稱為最大之日,便停止澆奠。這時,耶穌站起來高聲說出一個無法僅由外面物質的泉水來滿足之裏面更深處的乾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並且,祂說出祂自己就是那能滿足人裏面之乾渴的活水:『信入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7~38)。

單就這一段話而言,就已在歷代學者中招致不少疑問,而使徒約翰自己在三十九節的解釋,甚至引起了更大的爭議:『耶穌這話是指著信入祂的人將要受的那靈說的;那時還沒有那靈,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特別是最後兩個子句,更引起我們的注意,因它呈現出兩種令人驚訝的暗示:第一,在耶穌宣告這話時,還沒有那靈。第二,那將要來的那靈,是與耶穌的得榮耀有關。先撇開我們所使用的經文,是否就是原初之正確經文的問題不談,當我們考慮到何者才為基督、那靈、得榮耀彼此間正確的關係時,一些問題便自然呈現出來。本文2希望能檢視這些問題,並提供一種對約翰這種評論性措辭公正、公平的領會。這些問題包括:一、約翰真正指的是那靈的存在與否嗎?二、如果不是,那麼『那時還沒有那靈』這句話的可能意義為何?三、約翰所說的耶穌的得榮耀所指為何?四、得榮耀如何把基督連於那靈?解釋這節聖經的解經家們,曾努力用許多方式,來使約翰的論點具有意義,但他們所達到的結論,卻常與這段話所表達的含意相反。但如果我們容許使用這些經文,以及擷取自約翰福音其他部分的經文來討論,則我們會發現一個令人訝異、超越傳統觀點卻又符合信仰準則、關乎基督、那靈、得榮耀三者間之更深,更豐富的觀點。

壹、原文版本的問題

在處理這段經文解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必須先解決原文版本批判問題,而如上所述『那時還沒有那靈』,一般常被認為就是原初的經文。然而,我們從許多不同的手抄稿中,可以找出一些嘗試解釋這處經文的早期例證。不過,與其一筆斷定這些手抄本的正統性,本文希望能先比較這些不同版本,而以經文解釋的觀點進行簡短的評論。在一般手抄稿中,這節經文的寫法有四種,而其中三種版本均企圖『改良』現在逐漸被認為就是原初的經文:『那時還沒有靈』。無論是卓越的新約安色爾抄本(Uncials)—西奈古卷(Sinaiticus) a;一種第三世紀的蒲草紙抄本(Papyrus)P75,都說『那時還沒有靈』。因此,基於這兩種抄本在一般學者中的聲譽,我們應以『那時還沒有靈』來作為本節聖經原初的經文。此外,還有其他版本的變體經文,也可以幫助我們看見許多嘗試解釋此處經文的企圖:

一、蒲草紙抄本P66

首先,有許多手抄本在『靈』(pnuema)字之前,加上了『聖』(hagion)字,這就是欽定英文譯本經文的基礎,後來也成了大多數版本的經文根據。在這類抄本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蒲草紙抄本P66。約在公元兩百年左右寫成的P66抄本,是福音書相當早期的見證,此版本將本節寫成『那時聖靈還沒有』。我們必須留意,雖然這個抄本時間較早,卻不意味著它裏面所加上的包含語,就是原初的經文。但P66抄本的確說明了一種早期寫作的傾向,就是把『聖』字加在『靈』字之前。比較起其他顯得較『嚴謹』的經文版本(如蒲草紙抄本P75),致力於經文批判研究的近代學者如阿蘭德(Aland)3就曾經把P66 抄本歸類成是一種較『新派』的版本。在P66 抄本所加上的『聖』這字,無疑就是阿蘭德所題到較『新派』的證明之一。總而言之,後來有一種版本修正了P66抄本,除去了裏面所包含的『聖』字,這暗示P66抄本裏面的包含語並非原著。

有些後來版本中常見在『靈』字前附加『聖』字,麥滋格(Metzger)認為這可能只是一種『既自然且廣泛』的抄寫趨勢。4因為加入了這個字,縱不能令人百分之百感到滿意,但的確減輕了這段經文在解釋上的難處。『聖靈』一辭,主要是一種新約的稱謂。在約翰著作的其他三個事例中,是特別用以指著主死而復活後的靈說的,如在約翰一章三十三節,施浸者約翰說:『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在水裏施浸的,對我說,你看見那靈降下來,停留在誰身上,誰就是在聖靈裏施浸的』(這明顯是指在行傳二章四節主死而復活後的五旬節,門徒所受的靈浸說的)。還有約翰十四章二十六節,主在釘死十架之前安慰門徒:『但保惠師,就是父在我的名裏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教導你們』(此處聖靈是指祂死而復活之後的保惠師)。又如約翰二十章二十二節,當耶穌從死裏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時,祂『就向他們吹入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以上經文可用以解釋為何有一些抄本有將約翰七章三十九節寫成『聖靈』的傾向。這些抄本暗示,這些地方特別是指主死而復活後的那靈說的,所以可以說,那時『聖靈』還沒有。這種抄寫上的『修改』,雖然顧到約翰著作中對聖靈的用法,卻沒有顧到在對觀福音書裏,聖靈常常出現的用法。例如,路加福音就特別喜歡在主死而復活之前,直接或間接藉著與祂有關的人,題到聖靈與主耶穌之間的關係。例如,路加一章十五節說到施浸者約翰『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裏就被聖靈充溢了』。四十一節說:『以利沙伯一聽到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就在腹裏跳動,以利沙伯且被聖靈充溢』。六十七至六十八節說到施浸者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溢,就申言說,主以色列的神是當受頌讚的,因祂眷顧祂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

二、D抄本

第二種手抄本則是把單純的『因為那時還沒有靈』誇張的改為『因為那時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身上』(pneuma to hagion ep autois)。採取這種作法的惟一希臘文抄本是D抄本。這個第五世紀手抄本,帶有竄改難解經文的強烈傾向。這種版本在一般早期希臘文學者中聲譽不佳,我們也不易接受它作為原初抄本。然而,這些添加的話令我們感興趣的地方,是在於它呈現出另一種解釋約翰困難經文的嘗試。D抄本對約翰七章三十九節的難處所提供的答案,是指著五旬節那一天,那靈傾倒在門徒身上,因此,這抄本說那靈是『還沒有降臨在他們身上』。

三、梵諦岡抄本

第三種手抄本,包括第四世紀的梵諦岡抄本(Vaticanus),意即B抄本,將『靈』改成『賜下聖靈』(pneuma hagion dedomenon)。按照阿蘭德的說法,4這個抄本是『時下最重要的安色爾抄本』,並曾一度被認為是傳遞新約聖經原文最可靠的經文版文。然而,一般說來,當梵諦岡抄本與未增添任何字辭的西奈古卷抄本(a)相比較時,B抄本就顯得不太可靠。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應該採取一種經文批判學上的基本原則:愈困難愈可能正確(lectio difficilior),並且愈簡短愈可能正確(lectio brevior)。因此,在綜合考量這些之後,我們可以確信,這些在B抄本經文內的包含語『聖』和『賜下』,是在繙譯經文時的竄改。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連英文欽定本也增添了『賜下』這個字,但卻不是因著B抄本的緣故,因為這個抄本在英文欽定本繙譯時尚未被考古學家發現。可見那些使B抄本抄寫者加添『賜下』這個字的企圖,也同樣使英文欽定本的譯者在經文中加上『賜下』這字。他們的動機也許很簡單;與其有人誤以為靈在主死而復活之前並不存在,倒不如改動經文,以確保『那時還沒有靈』,可以被讀者領會成『那時聖靈還沒有賜下』。 事實上,這些手抄本經文的調整,同樣說出今日大多數解經家縱然接受西奈古卷(a)和P75抄本,也相信『愈困難愈可能正確,愈簡短愈可能正確』的原則,仍想調整這節經文的解釋。當我們查考過這些手抄本之後,可以看到人們想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避免說到靈在主死而復活之前並不存在。今日許多的解經家,都採用這些作法。D抄本和梵諦岡抄本(B抄本)的經文『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身上』,和『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都是嘗試要把這段難解經文牽扯到後來來到的靈,或是在五旬節,或者是在主復活的那晚(約二十22)。D抄本所暗示的就是五旬節,而B抄本的經文可以同時作以上兩種解釋的任何一種。 在各種中文聖經譯本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經文上的調整。例如:《國語和合本》5就把此處譯為『耶穌這話是指著信祂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這裏的『聖』靈,和『賜下聖…來』底下有小點,表明原文並沒有此字,是為了讓讀者更清楚起見才加上去的。聯合聖經公會在一九七五出版的《現代中文譯本》6根據聯合聖經公會的希臘文新約第三版,把這節譯成『耶穌這話是指信他的人所將接受的聖靈說的。那時候聖靈還沒有降臨,因為耶穌還沒有得到榮耀』。天主教的思高聖經學會在一九六九年出版的《新約全書》,7則將此處譯成『他說這話,是指那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聖神還沒有賜下,因為耶穌還沒有受到光榮』。香港天道書樓在一九九三年出版的《聖經新譯本》,8將此處譯成『他這話是指著信他的人要接受聖靈說的;那時聖靈還沒有降臨,因為耶穌還沒有得著榮耀』。中國主日協會意譯本聖經會在一九八○出版的《意譯本新舊約全書—今日聖經》9將此處譯為『這句話是指相信祂的人,要得著聖靈說的。但當時聖靈還沒有降臨,因為耶穌還沒有回到天上的榮耀裏去』。這裏不管是說到『聖靈還沒有賜下』,或者是『聖靈還沒有降臨』,都和D抄本和梵諦岡抄本的經文『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身上』,和『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一樣,把這段經文連於五旬節或主復活那晚來臨的靈。臺灣福音書房根據納瑟 (Nestle) 第二十六版和二十一版希臘文聖經所出版的《新約聖經恢復本》10則是遵照原文,將此節聖經譯成『耶穌這話是指著信入祂的人將要受的那靈說的;那時還沒有那靈,因為耶穌尚末得著榮耀』。顯然《新約聖經恢復本》在此節的譯文上,比其他通行版本嚴謹得多。

貳、約翰此言是否指著那靈的存在

一、回顧舊約中對『靈』的稱呼

那些討論約翰七章三十九節難題的解經家大致都能同意,約翰所講論的不是關乎靈的永存性。新約學者布朗(Raymond Brown)就說,11這裏對靈的描述『不是關乎神內裏的生命,而是關乎神與我們的關係』。但是,究竟這裏的『靈』是否真的與『神內裏的生命』無關,卻值得深入探討。如果我們回顧聖經在主的死而復活之前,對靈的稱呼用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約翰所說『那時還沒有那靈』到底有何意義。

在舊約中,『靈』是以五、六種方式被題及,但無論是那一種稱呼,在舊約中『靈』通常是用以描繪行動的神,與描繪神之所是相對。在舊約的頭兩節經節,『靈』被稱為『神的靈』。這是在舊約中對靈最基本的稱呼。在舊約的經文中,『神的靈』至少出現了十五次,用以描繪神在祂創造之能力裏的行動(創一2, 伯三三4),在祂為著建造帳幕時所供應的智慧(出三一3, 三五31),並且更普遍的用於祂藉著申言者說話時,如撒上十章十節和以西結十一章二十四節。第二,『靈』更普遍的表達方式是『耶和華的靈』,在舊約總共出現了二十三次。當摩西被呼召出來領導以色列人出埃及時,這是神啟示給摩西的名字(出三13~22),這個稱呼指出靈在耶和華與以色列人之間的獨一關係。靈大部分只出現在那些被神所膏,用以服事以色列人之人的功用上。例如,耶和華的靈降臨在士師們身上,為著引導以色列人(士三10, 六34, 十三25 , 十五14),也被傾倒在掃羅和大衛身上,使他們能作以色列的君王(撒上十6, 十六13, 撒下二三2),並且膏申言者來為神說話(結十一5, 彌三8)。以賽亞六十三章十四節說,以色列會眾享受那帶領以色列人進入美地以得享安息之耶和華的靈。至終彌賽亞,將帶著為著智慧和聰明,謀略和能力,知識和敬畏耶和華之耶和華的靈,在神的國裏治理以色列人(賽十一1~5)。在舊約第三種關於『靈』的稱呼是『主耶和華的靈』,這是第二種稱呼的擴大,且只出現過一次,它指的是彌賽亞:『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賽六一1)。 第四種稱呼按字面上來說,是『在祂聖別裏的那靈』或『祂聖別的靈』,雖然一般英文版聖經都照著七十士譯本,將之簡譯為『祂的聖靈』(His Holy Spirit),如以賽亞六十三章十至十一節與詩篇五十一篇十一節。『聖靈』一辭,原是新約的一種特別稱呼,說到一種關於神新約經綸之『靈』的特別角色。問題是,在舊約經文中是否也以同樣的方式來題到神的靈呢?帖特(Marvin Tate)12在他評論詩篇五十一篇十一節時說,即使神的靈永遠都是同一位,但是把舊約的表達方式領會成新約的聖靈,無疑地混淆時代。關於靈的稱謂,無論是在舊約或新約裏,主要都不是說到祂的永存性,而是說到靈在神經綸裏所扮演的角色。這個在舊約裏三次出現的稱謂:神的靈、耶和華的靈、主耶和華的靈,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是指著那在以色列人中間,背負並保存神聖潔的靈說的。因此,這個靈可以從大衛身上或以色列人身上退去。以這個意義來說:『祂聖別的靈』是為著保守神的榮耀。然而新約的聖靈,不僅保守著神的榮耀,甚至也把神的榮耀性情分賜到人性裏面,並且使接受者和神自己一樣的榮耀。因著他們的功用是如此不同,我們把舊約的稱謂按字面譯成『祂聖別的靈』(the Spirit of His Holiness)比較正確,甚至可能是最好的譯法。並且,因著這樣繙譯,我們能瞭解這是指著靈在舊約的功用,因此儘管神是聖潔的,而以色列人是不潔的,但祂仍能居住在以色列人中間。這與新約所題的聖靈,大不相同。 第五,舊約對『靈』的稱謂也有簡單如『我的靈』(my spirit),『你的靈』(your spirit),或『祂的靈』(his spirit)。這些稱謂出現約有二十次。擁有這個稱呼的經文雖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卻和其他稱呼的內容很類似。然而,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就是這個簡單的稱呼,是用在關於五旬節之聖靈(徒一5,8, 二4)降臨的豫言上。 第六種的舊約對『靈』的稱呼則是『諸聖神的靈』(a spirit of the holy gods, 但四8,9,18, 五11,14)。在巴比倫哲士的口中,這是指著他們所以為他們自己的神靈呢?還是指著他們可能先前從別人所聽見以色列神的靈呢?縱然在語言學上容許兩種解釋都成立,但一般說來,解經學家和繙譯者都傾向於第一種解釋。 二、新約對觀福音書中對於『靈』之稱呼的回顧 當我們來到新約時,至少是在基督死而復活之前的對觀福音書中,『靈』是以三種方式被題及:聖靈,神的靈,和那靈。我們在此刪除馬太十二章十八節『我的靈』(my spirit)和路加四章十八節『主的靈』(the Spirit of the Lord),因為這些是引自舊約的話。從對觀福音書中題到有關『靈』的許多經節裏,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靈』在主的生活和職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值得一題的就是,『靈』牽涉到基督的成孕。基督是『從聖靈…成孕』(太一20, 比較太一18, 路一35)。艾奎那(Thomas Aquinas)確定的說,基督成孕的工作牽涉整個三一神,但從某些方面來看,則可以歸諸於三者中的其中一位。今天有許多基督徒的觀念是,成肉體只牽涉到神的兒子,好像祂是與父和靈分開。當然祂與父和靈有分別,並且當然祂是成肉體的本體和人位,但祂成為人時,祂從未與父和靈分開。甚至從祂在馬利亞腹中成孕時,基督是內在的連於靈。 三、約翰福音『靈』之稱呼的回顧 在討論約翰七章三十九節的用法之前,讓我們再檢視一下約翰對『靈』一辭的使用法。就像在對觀福音書一樣,約翰也說到當耶穌受浸時靈的降下(約一32~33);因此,約翰當然也沒有否認,靈在主地上職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不會否認靈的永遠性。其他關於靈在約翰七章三十九節以前的敘述,較不容易看出是指何時間而言。除了兩處(約三34, 六63)以外,其他說到靈的地方,較清楚的指明基督的死而復活之後說的(約三5~6,8, 四23~24)。那兩處經文(約三34, 六63),則清楚指明基督死而復活之前。令人感興趣的點是,這兩節都證實那靈牽涉到基督在地上的工作。至少我們可以說,在這兩個例子中,約翰告訴我們,基督的說話和那靈的運行是並行的。事實上,約翰對此的說明甚至比對觀福音書更清楚。當約翰說到那靈與基督的關聯時,基督的工作更是與基督的身位有關。 對觀福音書讓我們看見,基督不僅內在的由靈所構成,祂行動並工作更是憑著靈,並且與靈不能分開(太三16, 四1, 十二28, 路十21)。約翰則提供了更細緻的觀念,就是當基督說話時,靈就跟著行動。這些點不單是為著證明約翰在基督死而復活之前,就已經知道那靈的存在,這些點是為著證明基督在地上盡職事時,有一種與靈之間的內在關係。這個重要原則,太容易被近代神學家們所忽略。基督是由聖靈所生;當祂受浸時,那靈降臨在祂身上;祂藉著那靈工作;祂在十字架上藉著永遠的靈把自己獻給神(來九14);而且祂在復活裏是藉著靈活過來(彼前三18)。以任何角度來看,我們都可正確的說,成肉體的神,就是子,過一種為人的生活,不是藉著把神的所是與子分開,而是藉著一種更深奧的,在神聖三一裏永遠存在的原則,就是子同著父並憑著靈,來過祂的生活。當我們領會到成肉體的神,曾經經過為人生活,死並復活等過程,我們也該料想到,聖靈也以某種方式,同樣參與這些過程。

參、『那時還沒有那靈』的可能意義

布朗在前文所引用的話是說:約翰七章三十九節的敘述,主要不是和神內裏的生命有關。從一方面來說,他是對的。但是這一處所指的,僅僅是說到關乎那靈和人類的關係嗎?布朗和大多數人把這些爭議性話題的源頭,從那靈之所是,轉移到那靈的工作上。雖然也有少數例外的情形,但一般而論,歷代以來提供這個關鍵性解答的解經家,通常是採取以下兩種途徑的其中之一:或者是認為那靈一點也沒有,或者是認為那靈尚未達到充分程度的有。早期教父奧古斯丁(Augustine)13在他對約翰福音的解釋中,就曾經說過:『他(使徒約翰)是以明顯的意義來說到這件事,這裏不是說到與神同在之神的靈並不存在,而是神的靈還沒有在那些信入祂的人裏面。…因為在此之前,人們聚在一起的時候,並沒有因著領受聖靈而說起別國的話來。而是當祂復活,祂初次向祂的門徒顯現,並說「你們受聖靈」之後,這事才發生。因著這個將賜予的聖靈,所以才說:那時那靈還沒有賜下,因為耶穌尚末得著榮耀』。近代的解經家也多半循此途徑解釋,如:亨利馬修(Matthew Henry)14以尚未開始之『那靈的時代』,來解決這個問題。他相信說,這個時代主要是指著聖靈的恩賜說的,如五旬節時說方言所指明的。 阿福德(Dean Alford)15也採取類似的觀點。他以為約翰所說的『那時還沒有那靈』,是指著那時那靈還沒有開始在信徒中間運行,因此,他同樣說到這裏所指的是一個尚未開始之『那靈的時代』。蘭斯齊(Lenski)16則解釋說,那靈尚未以使信徒能接受祂的特別方式呈現出來,直到得榮的耶穌,將那靈賜給他們之前,祂也不能以這種方式被呈現出來。摩根(Morgan)17說,『還沒有那靈』的『還沒有』是指著事後將要發生的新東西,明顯指著五旬節並要來的聖靈。中文《聖經啟導本》在約翰七章三十七至三十九節所提供的註解,也有類似的觀念:『聖靈從起初就在世上工作,但要到五旬節後,聖靈的時代才開始,住在人心,給信神的人從上頭來的能力』。郭德(Frederic Godet)18則對『還沒有那靈』提供了另外的解釋。基於在希臘原文的『靈』字之前,並沒有定冠詞『那』字,所以他建議,更正確的繙譯應該是『那時還沒有靈』(Spirit was not yet)。他認為這並不是指著聖靈的存在與否,而是指著一種還沒有的『屬靈生命』,一種尚未臨及人、較高等的生命原則。他認為這個屬靈的原則,是和聖靈的身位有關,而這個聖靈尚未永久的居住在信徒裏面。所以至終,他把『還沒有』這個片語,視為是『還沒有得到』的簡潔表達語態。 解經學家中的第二種趨勢,是把『還沒有』解釋為程度上的『還沒有』。巴克萊(Barclay)19告訴我們,直到五旬節的時候,聖靈的能力才能豐滿被我們享受。巴尼(Barnes)20也同意說,聖靈尚未『以如此豐滿和偉大的度量』來賜給我們。萊雷(Ryle)21也有類似的說法,但他卻警告說:『不可將這一節侷限於五旬節那天。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忽略一個情形:保惠師臨及聖徒是為要在他們裏面教導他們』。 這些解經學家所題議之不同的解釋,其實都和抄寫梵諦岡抄本的經學家(即B抄本的作者)所作的差不多,因他們都在經文內插進了『賜給』這字,盼望能藉此表達他們的意思。無論是古代的經學家,或是近代的解經家,都為了要減輕神學上的困難,而想藉著把問題從那靈本身,轉移到那靈在信徒身上之的終極運用。但果真如此的話,約翰自己在這一節中的第二個子句,就顯得多餘了。約翰進一步告訴我們為甚麼『那靈還沒有』?『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這引導我們,在考慮那靈和信徒之間的關係前,應先考慮那靈和基督之間的關係。許多解經學家忽略了這個方向,而提倡說,約翰只是簡單地指著基督的死和復活,因此在耶穌死、復活、並升天回到天上之前,那靈不能賜下。以這個觀點來說,基督的升天似乎是賦予祂權利,使祂能差遣那靈作祂的代表。若真是如此,我們就是以一種不公正的方式對待約翰的解釋。我們可能還會怪罪約翰,為甚麼把一個原本可以說得更簡單的事,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表達。然而,我們真的應該冒著誤解約翰的危險,去摒除耶穌得榮耀的充分含意嗎?進一步來說,那種圍繞著主題打轉,簡單歸類成『基督去,那靈來』的方式,徹底忽略了存在於基督和那靈間豐富並深奧的三一神關係。這些關係在對觀福音書和約翰深奧的註釋中,都曾經充分的表達過。如果我們希望瞭解『那時還沒有那靈』的充分意義,那麼我們就必須先瞭解『耶穌尚未得著榮耀』的充分意義是甚麼。 肆、約翰所說『耶穌得榮耀』的意義 在整本約翰福音中,有一道暗流和耶穌的得榮耀有關。這道主題式暗流始於第一章,並且貫穿整本約翰福音。約翰比其他對觀福音書更注意到榮耀,並且用更豐富的方式來表達。在約翰七章三十九節所題到之耶穌得榮耀,就是這個重複浮現的主題之一。這個主題浮現在許多不同的點上,並以許多不同的意義呈現出來。我們應該考慮到這些點,使我們瞭解當約翰說到耶穌得榮耀時,他所說的是甚麼意思。從一開始,我們應該先除去那些,只以簡單讚美意義來說的得榮耀,例如;從神歸給人的榮耀(約五44, 十二43),從人類歸給神的榮耀(約九24, 二一19),人歸給人的榮耀(約五41,44, 十二43),或虛浮的自我榮耀(約七18, 八50,54)。這些得榮耀的意義,不及我們要討論的神聖榮耀。但在這些點中,我們也許可以得到關於得榮耀的共通意義,那就是:美德的超絕彰顯。約翰特別注意那彰顯在基督裏的神聖榮耀,就是在祂自己輝煌屬性裏彰顯神的榮耀。在約翰福音中,這榮耀有兩方面:第一,就是子在永遠裏與父所有之神聖、永遠的榮耀;第二,就是基督的得榮耀。

一、基督神聖、永遠的榮耀

在約翰福音中首次題及的榮耀,是指著創世以前(約十七5),基督與父所有的永遠榮耀。這個榮耀是源自於祂是神,並源自於祂神聖的性情。在約翰福音中,許多神蹟是被稱作表號,而在許多例子中,這些表號說明了基督是神,而因此彰顯了祂的榮耀(約二11)。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耶穌對馬大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麼』(約十一4,40)?因此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是祂神聖榮耀的一大展示,也是祂神性的最佳證明。約翰告訴我們,以賽亞豫言到彌賽亞的神性,因為他在靈裏看見作為神之基督的榮耀,並且說到關於祂的事(約十二41)。主自己在被賣那一夜向父的禱告,也說到這個神聖、永遠的榮耀。這個榮耀是祂在創立世界以前祂與父所有的榮耀,並父所給祂的榮耀,以及使父能再次榮耀子的榮耀(約十七5,22,24)。主將這個榮耀賜給祂的信徒,使他們能藉此享受彼此的一,並與三一神的一(約十七22),而且祂禱告至終他們也能看見這個榮耀,就是在永遠裏祂與父所有的榮耀(約十七24)。

二、基督的『得榮耀』 然而,當基督在地上生活的時候,基督藉著成為肉體所穿上的人性,成了遮藏神性之榮耀的外殼。約翰三章十四節告訴我們,這位神成了肉體。這肉體就成了遮藏基督神性之榮耀的外殼。基督的神性本身就是神聖的榮耀,就如同神就是光,照樣,神性也就是榮耀。因著神聖的榮耀遮藏在祂肉體的外殼裏,所以祂必須『得榮耀』。因此祂在十二章二十三節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又在十七章一節說:『父阿,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當祂還活在人性裏,惟有在山上變化形像時,祂神性的榮耀才向祂的門徒短暫的顯示一下。馬太十七章二節說,祂『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發光如日頭,衣服變白如光』。彼得在彼後一章十七至十八節也說到這事:『因為祂從父神領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顯赫的榮耀中,有這樣的聲音向祂發出: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祂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發出』。在馬太十七章,惟有彼得、約翰、和雅各看見得榮耀的耶穌。他們見證,他們無法否認他們看見了基督那遮藏的榮耀。他們看見主變化形像,實在是最蒙福的。在主復活以前,只有三個人在山上看見得榮耀的耶穌。 當主耶穌神性的榮耀遮藏在祂人性的外殼裏時,祂受困迫和拘禁,渴望受死的浸,使祂神性的榮耀得以釋放出來。在路加十二章五十節,主說:『我有當受的浸,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困迫』!『困迫』,原文也可譯為受拘禁。主在祂成為肉體時所穿上的肉體裏受拘禁,需要藉著肉身的受死,就是藉著受浸,使祂無限量的神聖所是,連同祂神聖的生命,得以從祂的肉體裏釋放出來。當祂落到地裏死了,死就將祂從人性的體殼裏釋放出來。基督神性的榮耀得以釋放出來,也是把火丟在地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祂到十架上受苦前,基督向父禱告,使祂能在人子的地位上榮耀父。當祂想到即將臨到的苦難,祂禱告父來榮耀祂的名。對於這個禱告,父回應說,祂的的確確還要再榮耀(約十二28)。當祂的背叛者出現,並當黑夜臨到祂時,祂宣告說:『神已經在祂裏面得了榮耀』,那就是,神已經在人子裏面得了榮耀(約十三31~32)。阿福德22評論說,『已經得了榮耀』這個片語的意思是:『好像已經完成之豫期式的說法,…這是神藉著基督在祂作為人子之順從的過程中,在地上的得榮耀。而這些是經由祂的死來完成的』。 在約翰十二章二十三節和十三章三十二節中,清楚說到基督的死和復活是祂的得榮耀。約翰十二章二十三至二十四節說:『耶穌回答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到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個宣告是在一群轉向猶太教的希臘人,要求見耶穌時所發生的事。為了回應這個要求,主把祂自己稱呼為人子,並說到祂自己的得榮耀。祂進一步的把得榮耀連於一粒麥子落到地裏死了,然後再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些都是主對祂自己得榮耀的看法:對主而言,作為一個人死了,並且,藉著暗示性的說法,從死人中復活,而至終藉著那個死而復活,結出許多子粒來,就是祂的得榮耀。在約翰十三章三十二節也把基督的得榮耀,等同於祂死的迫切。當猶大被暴露成為祂的背叛者之後,主告訴其餘的門徒說,人子(這個稱呼再次題到祂的人性)要藉著祂的背叛者所作的事而得著榮耀,就是祂的被捉拿並交付死地。這裏並沒有特別題及復活,但因著祂的死是被稱作得榮耀,所以復活就隱含在其中。在約翰十二章十六節,『這些事,祂的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他們才想起這話是指著祂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祂這樣行了』。在此處,主的死而復活是被關聯成為一個過去的事件。而這裏,是和約翰十二章十六節的靈有關聯,因為乃是藉著靈,當祂死而復活之後,門徒才得著光照,明白許多先前所發生之事件的意義(比較路二四45)。但靈在基督的得榮耀所扮演的角色,在約翰十六章十三至十四節格外清楚的說明:『只等實際的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實際;因為祂不是從自己說的,乃是把祂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要來的事宣示與你們』。這裏直接告訴我們說,實際的靈要藉著引導信徒進入基督所是的一切實際,而榮耀基督。在別的地方,主說祂自己就是實際(約十四6),而在這裏祂說,祂是藉著實際的靈而得以實化。當那靈使基督對信徒成為真實時,祂就在信徒裏面使基督得著榮耀。我們已經看過,當基督在地上生活時,祂是藉著靈生活並工作,靈和基督無法分離,而是在一切基督的所作中運行。這裏我們必須注意到,靈和基督的關係在復活裏也同樣無法分離。當靈臨及我們時,祂不是來為自己作見證,而是來為子基督作見證。祂不是僅僅作為基督的代表而來,因為這種觀念不過是一種被帕子遮蔽的三神論思想。反之,正如靈曾充分參與子成肉體時期的生活、行動,並且無法與子成肉體時期的生活、行動分開;照樣靈在子的復活裏,也充分參與,並且子和靈的工作與行動無法分開。 三、『得榮耀』的意義與結果 因此,我們對約翰自己在七章三十九節的註釋『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應該以何種意義來領會呢?根據我們在約翰福音中『得榮耀』的討論,此處耶穌的得榮耀,應包含所有約翰福音中得榮耀相關經文全部的意義。這裏的得榮耀,與基督的榮耀,和祂神聖之榮耀的應用有關,就是祂同著父在永遠裏所有的榮耀,藉著祂死而復活的過程,應用到祂的人性上,更是在祂復活之後,保惠師帶領信徒認識基督之實際的榮耀,這種『得榮耀』不光與基督所作有關,更與祂所是有關。 李常受23曾對約翰福音中基督的得榮耀,有過精闢的說明:『基督是三一神的第二者,從已過的永遠就有神聖的榮耀。…神聖的榮耀是甚麼?神聖的榮耀就是神自己。…基督藉著成為肉體所穿上的人性,成了遮藏祂神性之榮耀的外殼。…基督的神性本身就是神聖的榮耀。就如神是光,照樣,神性就是榮耀。當基督在肉體裏,在祂的人性裏,祂的肉體就是遮藏祂神性的外殼,因而遮藏了祂的榮耀。祂雖然在人性生活中彰顯神的屬性,作祂在人性裏的美德,但祂神性的榮耀卻大部分被祂人性的外殼,祂肉體的外殼,遮藏起來。…因著神聖的榮耀遮藏在祂肉體的外殼裏,所以祂必須得榮耀。在約翰十二章二十三節祂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在十七章一節祂禱告說,「父阿,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在五節祂繼續說,「父阿,現在求你使我與你同得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與你同有的榮耀」。在約翰七章三十九節至十七章五節這一段裏,有好些經節題到基督的得榮耀這件事』。 『基督就是神,祂自己就是榮耀,但這榮耀被遮藏在祂人性的外殼裏,因此人無法得見祂神聖的榮耀。人能看見祂的外殼,卻看不見祂外殼所遮藏的榮耀。然而,使徒約翰在他的福音書裏說,「我們也見過祂的榮耀,正是從父而來獨生子的榮耀」(約一14)。他與彼得和雅各,乃是在山上主變化形像時,見過主的榮耀。祂的變化形像乃是祂的得榮耀。當祂活在祂肉體的外殼裏時,祂暫時從祂的肉體裏出來而得著榮耀』。 『當主耶穌神性的榮耀遮藏在祂肉體或人性的外殼裏時,祂受困迫和拘禁,渴望受死的浸,使祂神性的榮耀得以釋放出來。在路加十二章五十節主說,「我有當受的浸,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困迫」!困迫,原文也可以譯為受拘禁。主是在祂成為肉體時所穿上的肉體裏受拘禁,祂需要肉身受死,需要受浸,使祂無限量的神聖所是,連同祂神聖的生命,得以從祂的肉體裏釋放出來,所以主耶穌渴望從祂肉體外殼的拘禁裏釋放出來。祂在約翰十二章二十四節說到這個釋放:「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主耶穌作為一粒麥子若沒有死,就仍是一樣;但祂落在地裏死了,那死就將祂從祂人性的體殼裏釋放出來。祂的成為肉體,使祂神聖的榮耀遮藏在祂的肉體裏,但藉著祂的死,祂的榮耀就釋放出來,好在復活裏產生許多子粒,成為祂的擴增,彰顯祂的榮耀』。 伍、那時還沒有靈,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 末了,我們可以把這些研究所得的結論,用來解釋為何在住棚節,當耶穌高聲說的時候,還沒有那靈。歷代以來的解經家,覺得約翰七章三十九節困難,也許是因為他們只隨意考慮到『那靈』和『得著榮耀』這些語句的意義。因此他們所得的觀念,和約翰對這些詞句的真正用法大不相同。當約翰說到七章三十九節的那靈時,他不是指著在祂永遠存在之意義的神的靈。因此,基本上布朗的想法是對的。甚至進一步說,約翰所指的那靈,一點不差的就是約翰十四章至十六章中作為信徒裏面之基督實際的那靈。這和許多解經家對本處經文,作為基督代表之解釋的觀念是相去甚遠的。當基督告訴祂的門徒,祂不撇下他們為孤兒,祂正往他們這裏來(約十四18)時,祂在上下文裏告訴他們說,實際的靈要藉著內住到他們裏面,而到他們這裏來(約十四17)。因此,當那靈來時,基督就來了,事實上,基督是作為那靈而來。那靈,照以上的意義而言,當耶穌說話時當然還沒有,因為耶穌尚未經過所必須經過的過程,使祂能成為信徒的一切。並且耶穌在得榮耀之前,祂還不能成為祂將要成為的一位,因為祂的得榮耀,是確實表示祂的經過死而復活,並作那為著他們生活,而進到信徒裏面之實際的靈。不錯,約翰七章三十九節的『那靈』,如布朗所云,是與靈的工作有關,但這工作不僅限於五旬節的大能降臨,這工作所包含的,不僅是基督藉死而復活完成的救贖工作,也不僅是恩賜與能力的賜予,更是約翰十四章至十六章所描寫,靈作為另一位保惠師,作為基督的實際,基督的化身,將基督的所是(不僅祂的所作),實化在信徒裏面。這種將基督所是(不僅祂的所作)作到信徒裏面的工作,是連於約翰七章三十九節的『那靈』。『那靈』將基督的所是,作到信徒裏面。從這方面看,約翰七章三十九節之『那靈』的工作,與基督死而復活之後的所是,有直接關係。因基督死而復活之後的所是,是直接叫信徒進入祂的實際裏的憑藉。從這方面看,本節的『那靈』,與基督死而復活的所是(不光祂的所作)有直接、絕對的關係。 我們永不能說,作為神聖三一永遠之第三者之神的靈,在一段時間之前並不存在。然而,像約翰一樣,我們應當能說,作為在信徒裏面之子基督的榮耀和實際的那靈,在耶穌得著榮耀之前還沒有。關於祂永遠存在的一面,神的靈一直都存在,並且從未改變過。但是關於祂在時間裏,藉著將基督帶進信徒裏面,為著榮耀三一神的神聖經綸所扮演之角色的一面,那靈在基督死而復活之前尚未有,在耶穌自己尚未經過死與復活那些改變的過程之前,那靈可說是還沒有。這個等同於神和那靈之素質一面,以及經綸一面之區別的認知。關於這一面的認知,歷代以來也有許多學者有類似的看法。 伯克富(Hendrikus Berkhof)24說到基督的復活與那靈的關係時,曾評論說:『作為復活並被高舉之主的基督,就是那靈。在此之前,聖靈只能說是祂私有的產業而非祂的功用。如同約翰七章三十九節所說:「那時那靈還沒有賜下,因為耶穌尚末得著榮耀」。這個事實的另一種說法,就如同保羅所說的:「末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林前十五45)。在約翰福音,乃是復活的耶穌把祂自己吹入門徒裏面,使他們受聖靈。保羅也數次表達了這個那靈和復活的關係。他說到:「那叫耶穌從死人中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裏面」(羅八11),他也說到我們之所以能在新樣中生活行動,是因為基督從死人中復活(羅六4)…。凱斯曼(Kasemann)在他特別以保羅的觀點所寫關於新約聖靈的文章中,曾正確的說到:「這表示那靈就是被高舉之主在地上的代表,說得更精確,在那靈裏,那復活的一位彰顯在祂的復活能力裏」。那靈是耶穌基督新的存在方式和行動。藉著祂的復活,祂成為一個行動的人,並且以一種宇宙般的度量,來繼續祂在地上的生活』。 衛斯理(Philip Wesley Comfort)25論到約翰七章三十九節時也曾說:『請記得,耶穌曾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如果作為那靈的基督要成為可喝的,祂必然要發生一些事使祂能成為可喝的。祂必然要成為那靈才能將祂賜給人。得榮耀就是那個使祂被靈化(pneumafied)的方法。按照約翰福音,耶穌的得榮耀是藉著死而復活的過程達成的。約翰十二章二十三至二十四節指出,耶穌把祂的得榮耀比喻成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並結出許多子粒來。保羅把同樣的事例引申到林前十五章,並解釋身體如何經過死和復活而改變形像。在他解釋的過程中,保羅也指出作為末後亞當的耶穌,在復活裏已經成為賜生命的靈』。 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26在他那本著名的著作《基督的靈》中,也曾特別論到那得著榮耀之耶穌的靈:『神的靈,當祂在五旬節被澆灌下來,也實在是一個新的東西。在全本舊約裏,祂總被稱作「神的靈」,或「耶和華的靈」;還沒有用「聖靈」這名稱,作祂自己本身的名稱。乃是在祂與那為基督豫備道路,並為基督豫備身體的工作,有關係的時候,才開始用「聖靈」作祂本身的名稱。當祂在五旬節被澆灌下來,祂是來作那得著榮耀之耶穌的靈,作那成為肉身,被釘十字架,且被高舉之基督的靈,不是將神原樣的生命,乃是將那在基督耶穌的身位裏,和人的性情組織在一起的生命,帶來並交通給我們。乃是特別在這個職分上,祂用「聖靈」這名稱,因為神來我們裏面作內住者,乃是聖的。就是這位住在那在肉身裏的耶穌裏面,也能住在我們這在肉身裏的人裏面的聖靈,主當日說到祂的時候,那是清清楚楚,確確實實,祂還「沒有」。那得著榮耀的耶穌—那成為神子的人子—的靈,在耶穌沒有得著榮耀的時候,是不能有的』。 胡克(S. H. Hooke)27也說到:『當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時候,在世界歷史上,一件新事開始存在。在耶穌的每一個行動和每一句話,新人開始被創造。當新造藉著十字架上,最後一次順服的行動而得以終極完成時,耶穌以「成了」的話,來宣告祂的完成,祂把這個新創造帶進復活的狀態中,而使它被創造。保羅有兩處有助於澄清,看來似乎是和約翰七章三十九節互相矛盾之經節的說法。第一處是林前十五章四十五節,在此他把舊造和新造作一個對比,那裏他指著創世記二章七節首先的人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活的魂,末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而第二處是在林後三章十七節:「主就是那靈」。在第一處的說法裏,保羅宣告說,那使復活的主能進入到信徒裏面之生命的狀態,就是那位能分賜到信徒裏面的靈,而信徒因著這個分賜,也成為新造的一部分。在第二處的說法裏,保羅宣告說,直等到以一種如同約翰所說的,耶穌得著榮耀後的方式,那靈現今才可能在新造裏運作。我們已經說過,耶和華在以色列人歷史中之偶發性的舉動,引導了一些行動並感動先知說話。但直到人子從祂已往所在的地方升天,並末後的亞當成為賜生命之靈後,那靈才有可能進到信徒裏面,並且成為信徒的生命,在信徒裏面產生耶穌的生命,如同保羅所說的:使耶穌的生命也在我們這必死的肉身上顯明出來(林後四11)。因此,在那靈能夠說被賜下之前,需要先建立一個事實,就是因著耶穌的得榮耀,使一個新東西在神聖的經綸中得以存在。這位永遠者已經進到時間裏面,而且按著時間之經歷的次序行。成肉體的話已經藉著成為賜生命的靈,而採取一種新的形態存在。藉此,祂能成為生命;藉此,整個的新造能與這位創造之神起初所是的生命而活』。 胡克在此處說到:『有一件新東西藉著耶穌地上的生命開始存在,這是一個至終使那靈能交通給信徒的東西。一方面來說,成為肉體的話「藉著成為賜生命的靈,而採取了一個新的存在形態」;但是另一面來說,那靈「採取了一個新的存在型態」來成為信徒所活的生命,就是基督自己的生命。因為耶穌尚未完成,使祂經由那靈,能成為信徒之生命的過程,所以以這方面的意義而言,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所以說作為基督實際的那靈,還沒有』。郭德也說到基督所經過之過程的完成,是以約翰在七章三十九節所說的意義,來開啟那靈存在的鑰匙。直到『耶穌個人的終極完成之前,那靈是不能來到。因為聖靈並非交通給人類一位不完美的基督,乃是神人必須達到祂豐滿的身材』。 為了要有別於對三一神的一般性看法,我們採納了一種觀點,藉此使所有基督的所是,並所有祂所完成的都複合到那靈裏面。因此,那靈最好被領會成:在基督裏帶著神進到信徒裏面之三一神的終極完成。以這方面的意義來說,保羅可以說主就是那靈(林後三17),並末後的亞當,基督,成了賜生命的靈(林前十五45)。也因著這層意義,約翰可以說:『那時還沒有那靈,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作為基督之終極完成的那靈還沒有,直到基督完成了成肉體,為人生活,死,復活的過程。當這些過程完成之後,基督可以以我們所領會之意義的那靈,並充分實化為那靈,進到祂的信徒裏面,並在他們裏面成為父的榮耀。 最後,我們想再次檢視P66抄本的經文『聖靈還沒有』。當我們考慮基督、那靈與榮耀三者之間的關係,就是約翰用這種刺耳的話擺在我們前面的,是否這些手抄本的作者也在嘗試向我們指出某些事?也許他們為了這麼作,就有一種深層的思想,而這種深思熟慮卻被我們鬆散、剛硬的頭腦隨意批評為『竄改經文』。當神成為一個人時,神的靈當然是進入到一種新的存在。而這一點,毫無疑問的就是新約的著者之所以把那靈稱為聖靈的本意。然而直到這位由聖靈成孕,藉著聖靈生活、工作、受死的耶穌得榮之前,對古時那些尋求滿足的人而言,聖靈在經歷上仍不是一個實體。也許這些經學家,比我們更能看見約翰的意思是甚麼,並且也許他們希望藉著『幫助一下經文』,使我們能看見一些東西。約翰七章三十九節的難題,是我們神學觀念創造出來的困難,而非經文本身的困難。我們神學上的訓練使我們說到『靈還沒有』時,覺得不舒服,並且甚至更進一步,當說到基督成為那靈時也是一樣。然而新約著者在寫到這些語句時,似乎感到大有平安。許多神學的傳統,都試著要保存基督和那靈間的區別。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這樣作是大幅忽略了二者之間的不可分離性(inseparability)。雖然在神學上,祂們之間的區別(distinction)是必須的;但在基督徒的經歷中,祂們的不可分離性卻是基本的。當然父、子、靈是永遠以三個有分別的實質(distinct hypostases)存在;但在我們經歷中,我們是享受在我們靈中,在基督裏作為那靈的神。今天這樣一位基督,是在榮耀裏作為那靈。 宋高弘


1.   聖經啟導本, 海天書樓, 1989, 頁1498
2.   本文部分出處係參考K. S. Robichaux, "Christ, the Spirit and Glory" in Affirmation & Critique, Vol.Ⅱ, No.Ⅰ, pp.4-14
3.   K. Aland, 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itical Editions and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rn Textual Criticism,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p.93
4.   B.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A Companion Volume to 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Greek New Testament (Third Edition), London: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75, p.107, 218
5. 國語和合本, 香港聖經公會, 1980, 頁137
6. 現代中文譯本, 聯合聖經公會, 1983, 頁158
7. 新約全書, 思高聖經公會, 1969, 頁151
8. 聖經新譯本, 香港海天書樓, 1993, 頁1465
9. 今日聖經, 中國主日學協會, 1981, 頁835
10. 李常受, 新約聖經恢復本, 臺灣福音書房, 1992, 頁377
11. R. E.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2nd ed., The Anchor Bible Commentary, Garden City, 1970, p.324
12. M. E. Tate, Psalms 51—10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Books, 1990, p.24
13. Augustine, "Homili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in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Vol.7, p.195
14. M. Henry,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Vol.5, Old Tappan: Fleming H. Revell Co., p.975
15. H. Alford,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Vol.1,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p.781
16.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John's Gospel. Vol.3 i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12 Vol.,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43, p.579
17. G. C.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p.139
18. F. Godet,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St. John. Translated by M. D. Cusin and S. Taylor, Clark's Foreign Theological Library, 3rd ed., Edinburgh: T&T Clark, 1899, 2:299
19. W. Barclay, The Gospel of John. Vol. 2. The Daily Study Bible Series.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pp.251-252
20. A. Barnes, Barnes Notes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 ed. by R. Frew, Vol. 2,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9, p.261
21. J. C. Ryle, Ryle's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 Vol.2,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7, p.49
22. H. Alford,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Vol.1: Matthew—John,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p.838, 878
23. 李常受, 基督為父用神聖的榮耀所榮耀的結果, 臺灣福音書房, 1997, 頁2-6
24.  H. Berkhof, The Doctrine of the Holy Spirit. Atlanta : John Knox Press, 1976, pp.26-27
25. P. W. Comfort, I am the Wa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94, pp.78-79
26. A. Murray, 基督的靈, 臺灣福音書房, 1978, 頁38
27. S. H. Hooke, "The Spirit was not yet" in New Testament Studies 9 (1962-63), pp.37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