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節的火焰— 評靈恩運動

二十世紀的靈恩運動,或稱為五旬節運動,有人以為起源於一九O一年的伯特利聖經學院,也有人將之歸於一九O六年洛杉磯艾蘇薩街的使徒信心會。但無可置疑的是,這個運動在短短數年之間,席捲了歐美各地、印度、中國大陸和南美洲。其影響之大,不光有各種靈恩派的公會出現,它還波及羅馬天主教、英國聖公會、浸信會等較為保守的傳統教會。波及之處,都帶來了復興的氣氛。到了一九五四年,連天主教的主教也不得不承認,靈恩運動已與天主教和更正教(即一般所通稱的路德馬丁改教之後的基督教),三分天下1。若要比較今日基督教中的各派神學,不可不談一下靈恩運動。

使徒時代的教會情形

主耶穌在復活的那天晚上,來到門徒當中,向他們說了一些話,願他們平安。又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了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約二十19~23)。在這之後,祂又開了門徒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不論是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或是詩篇上所記的,凡是指著耶穌的話,都必須應驗。祂還告訴門徒﹕『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二四44~49)。

於是,門徒們約有一百二十名聚在耶路撒冷的一間樓房裏,同心合意的恒切禱告。五旬節到了。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門徒所在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按希臘原文,乃是說起不同的語言來,他們不是只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舌音。)當時有從天下各處回到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聽見這從天上下來的響聲,就都跑過來看是怎麼回事,他們聽見門徒居然用各人的本地話大聲講說,就非常納悶,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些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麼,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本地話呢?他們在講說神的大作為呢!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甚麼意思呢?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被新酒灌滿了。因著這麼一來,眾人的注意力都聚在門徒身上。門徒被聖靈充滿,彼得就和十一個使徒一同站了起來,高聲對眾人傳耶穌是主的福音。眾人聽了彼得的話,甚覺扎心,於是悔改受浸。在五旬節那一天,受浸的人約有三千,而且這些受浸的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和交通,並持續地擘餅和禱告。

接下來,彼得和約翰靠著耶穌基督的名,醫治好了一個瘸子,且在聖殿裏公開傳福音,又有五千多人相信得救。五十多天之前控告並捉拿耶穌的大祭司、文士們也想不出法子來刑罰他們,只能恐嚇他們一番,把他們放了。門徒更是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相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財物也都拿出來,大家公用。有人想私心欺騙,彼得一責備,聖靈就執行。主又藉著使徒的手,行了許多神蹟奇事。連彼得走過時,他的身影照在病人身上,都能叫人得醫治。他們被下到監牢裏,綁在他們身上的鐵鏈脫落了,監獄的鐵門也自動的開了。在一群極其惱怒、咬牙切齒的暴徒喧嚷當中,司提反的面貌發光,像天使一樣;他雖被亂石打死,聖經卻說他睡了。神的道增長,得救的人數天天加多。雖然外面有逼迫,教會卻是興旺繁增,生機勃勃。

靈恩運動之起源

歷世歷代以來,每當基督徒讀到以上這段在使徒行傳裏的記載,少有人不羨慕使徒時代的教會情形。多人盼望或能身處當日,或藉多方禱告,祈求復興,企能重經聖靈的大能。試想,如彼得之膽小怯懦,連一個小使女隨便的一句話,都叫他心驚膽裂,發咒起誓他的確不認識耶穌。這不就是許多又想傳福音,卻又臨場時畏縮退後的基督徒嗎?五十天之後,這膽小的彼得經歷了聖靈的澆灌,卻能放膽講說神的道,並且大有能力。一傳福音,信服的人是成百成千計算的。誰不想擁有這種能力呢?誰不想所處的教會是滿有聖靈的作為呢?而且人性裏大多有追求神奇能力,得人注意而炫耀的心理,主耶穌對人心裏的故事是非常清楚的(約二23~25)。

然而聖經的記載並沒有就停在這裏,新約聖經中的其他書信也告訴我們,這種興旺的光景沒有維持多久。因著人性的墮落和敗壞,加上仇敵撒但的詭計和攻擊,即使在保羅時代,哥林多的教會已經問題叢生了﹕有結黨分爭的,有犯淫亂的,有弟兄相互告狀的,有專為追求說方言和醫病恩賜的,也有自以為是先知能說豫言的,更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了。就連使徒保羅待在哥林多有一年半之久,他一離開,以上所列的問題都出來了。

為甚麼呢?如果我們細讀哥林多前書,就能看得很清楚,哥林多的問題出在他們光是追求一些屬靈的恩賜,而忽略了以基督為首位、為中心,就會演變出這麼多的問題來。所以保羅在寫給他們的書信裏,一再地強調基督是信徒惟一中心的重要事實。保羅告訴他們,他們所蒙召而進入的基督,是包羅萬有的。基督是信徒的分,是神的能力和智慧;祂成了信徒的公義、聖別和救贖;祂是榮耀的主、是神的深奧、是神建造的惟一根基、是那真逾越節、無酵餅、靈食、靈水和靈磐石;祂是頭、也是身體;祂是初熟的果子、第二個人、也是末後的亞當、在復活裏成了賜生命的靈,就是可以作為信徒所能接受的分,讓他們享受,而成為他們的實際和組成。2

我們人雖然信主得救了,那在亞當裏墮落的肉體還是在我們裏面,如果我們不清楚甚麼是信徒所該追求的,就會很容易重蹈哥林多人的覆轍,追求一些叫人看來興奮、神奇的東西,而偏離了正軌。雖然每一項屬靈的恩賜都是從神來的,但是神之所以賜予人這些恩賜,都是為著造就信徒、建造教會的。越是有能力的恩賜,越叫一般人嚮往追求。然而這些有能力的恩賜,就像電鋸或大卡車,在屬靈的『小孩子』手中,卻是極其危險;如果這些恩賜到了生命成熟的信徒手中,才能發揮其適當的功能。所以信徒應當追求屬靈生命的長大。

如何能叫信徒生命長大呢?聖經告訴我們,要像嬰孩一樣,切慕喝那純淨的靈奶(彼前二2),這靈奶就是基督的話。主說,祂是因父活著,喫祂的人也要因祂活著(約六57)。我們當用各樣的智慧,來讓祂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我們心裏(西三16,按原文為基督的話,而非基督的道理)。因著這樣享受基督,叫我們從內心深處而起的生機變化,會更新我們,使我們有更多基督神聖的成分(彼後一4,約六56~57,十10)。因著有這聖別的性情,我們的行事為人就自然流露出基督的美德,叫我們裏面墮落的性情逐漸被新陳代謝,起了變化。也叫我們能與其他信徒彼此配搭,和諧一致,教會因此得到建造。最終帶進神的國度,了結這個世代。而這整個過程,就是聖經所啟示之神的經綸,也是神在歷世歷代所經營的。當哥林多的信徒誤用了聖靈的恩賜,忽略了神的經綸,教會不但沒有興旺,反而受到重大的虧損。在個人方面,保羅反稱他們是屬肉體的,是在基督裏的嬰孩。

在過去近兩千年裏,我們可以看見教會因著對抗異端,為著統一教理,制定敬拜禮儀,而逐漸固守陳規,壓制了信徒生機的功能,導至死寂。乃有一群清心追求復興的信徒,迫切禱告祈求,帶下聖靈的澆灌,而滿有蓬勃的生機。然而聖靈的澆灌,並非為了彰顯個人是多麼的屬靈,或教會是多麼有能力,亦或人數大量增多而已。聖靈澆灌的目的是為著傳揚福音、建造教會,而成就神的經綸。所以人只要一離開神的經綸,聖靈的同在就失去了,肉體和腐敗也隨之而至,哥林多的情形乃一演再演。

首先,在第一世紀中期,教會已開始面臨了屬地暴政的凌虐,和屬靈方面的攻擊。羅馬帝國將基督徒扔進獅子坑,綁在柱子上焚燒,將煮沸了的油倒在他們赤裸嬌嫩的肌膚上,將他們擺在烙紅的鐵條上烤,眼珠被利器剜出,鹽和醋倒在他們的傷口上。還有許多千奇百怪的酷刑,都無法叫這些忠心的見證人屈服3。屬靈方面的攻擊有偷偷混進來的異端和哲學思想,混淆信徒純真的信仰。嚴刑的逼迫雖然殘酷,卻是明顯可見,較易防禦;屬靈的攻擊似是而非,較難辨識。尤其是當最後一位使徒約翰過去之後,護教的責任落到了幾位知名的教父身上。他們一面以身作則,鼓勵加強信徒,要忠心面對殉道;另一面澄清信仰,制定教義、教條和信經,並且規定了許多敬拜的禮儀。這些作法固然保守了信徒不受異端邪說的影響,卻壓制了信徒在靈的新樣裏來敬拜。教會逐漸走向組織化、形式化了,這就不能滿足一些追求靈性者的需要。於是在第二世紀,乃有孟他努一派的興起。

孟他努運動

一般神學人士都認為孟他努派(Montanism)乃為靈恩運動之鼻祖。孟他努和他的兩位女弟子強調聖靈的工作,呼召信徒注意保惠師的說話,得以豫備基督的即將來臨。這三人自稱得有聖靈的附身。他們會突然抽搐,狀似神遊象外,隨之口說豫言,並自稱他們就是主耶穌所應許的保惠師。他們宣稱這是人給聖靈得到的記號。雖然他們也強調禁慾和長期禁食,有名的教父特土良也加入了這項運動,但是代表正統教會的人士卻不以為然。尤其他與門徒的自稱為保惠師,要信徒注意他們的說話,而輕看了聖經,未免有走火入魔之嫌。再加上此一運動有兩位女信徒帶頭,不但違反了使徒保羅在林前十四章三十四至三十六節的警告,也與當時教會所處的社會習俗不合。所以此一運動於教會的多方壓制和打擊之下,維持了一個世紀左右就消失了。然而孟他努運動過分強調靈的附身與聖靈說話的權威性,偏離了聖經的基要教訓,為日後的各種靈恩運動刻劃下了重要的特徵。

有兩位神學人士對此運動作了中肯的評論。樸萊克(Placher)在他的《基督徒神學歷史》一書裏曾說過﹕『在許多方面,孟他努派極欲回復到初期的基督教,但是在最重要的點上,反對他們的批評認為他們過於創新,是有道理的。孟氏宣稱他們的啟示是直接來自聖靈,而這聖靈的啟示是超過耶穌或保羅的權威。如果孟氏的主張盛行了,每一個新的世代都會有人自稱是先知,而整個基督教就要被這些人肆行改變了。當時的教會拒絕了他們,而回到基督和使徒的教訓,乃是聖靈明確的又一次說了話。』4歐尼卡(Onica)在英文版《肯定與否定》裏也說過﹕『雖然孟他努運動有其可稱許之處,但是此一運動卻明確地有其對聖靈不平衡與危險之傾向。其未被教會接受,終至消失,也指出了一般信徒對靈恩運動的過分反應,扼殺了信徒的生機,阻撓了基督身體的建造。』5聖靈的恩賜在神的經綸中有其地位和功用,過分強調與過分壓抑,都有其缺失。但在教會的歷史中,靈恩運動的興起,既是一種對教會墨守成規的反應,自然會強調聖靈所帶來的生機活潑。相對的,就可能貶低聖經的權威,而遭到保守人士的圍堵,雙方都沒能容納,加以平衡。於是教會近兩千年的歷史就像鐘擺一樣,從死沈的儀式裏,擺到生機蓬勃的復興,卻無法持守;不經幾個世代,聲消跡匿,又擺回到保守中的死寂。

靈恩運動的歷史

有兩本書記載了歷史上的教會復興,一本是由直接參與靈恩運動的英國安立甘教會教士哈頗(Harper)所著的《二十世紀五旬節復興》,另一本是理士(Riss)寫的《二十世紀北美復興運動概觀》一書。他們將使徒時代、孟他努運動、修道主義、十六世紀的改教運動中的一些激烈分子,一直到本世紀初的五旬節運動,都包括了在內。這些復興的共同點,除了以上所述孟他努運動的偏重聖靈之外,均帶有強烈的基督千年國度即將降臨的看法。有些過於偏激的,就豫言在某一特定時日和地點,基督會公開降臨,但是這些豫言都無法應驗。而一般的信徒和當時社會,對這些自稱是先知,能說豫言的,都產生了相當的反感。

二十世紀的靈恩運動

本世紀初發生了兩件事,展開了二十世紀五旬節運動的序幕。這兩件事有其獨特之處,頗有當日五旬節聖靈澆灌之情形。後來此運動迅速擴展,因而良莠不齊。以下乃就此二事之發生作一略述。

十九世紀末葉,在威爾斯和北美的教會,有一個普遍的覺醒,為二十世紀初的五旬節復興鋪了路。理士稱一九○六年在洛杉磯艾蘇薩街的復興,為當代最大的復興之一,其重要性可與十六世紀的改教運動相媲美。有一位倡導聖潔運動的牧師,名叫帕漢(Parham),強調基督徒要過一種更高的生活,要有『第二種恩典』和醫病的能力,並且教會需要有一個復興。帕漢所辦的伯特利聖經學院裏的一位學生,奧斯曼(Ozman)女士誠摯地禱告,以追求聖靈的恩賜,於一九○一年元月一日得到回應。從她的口中流瀉出一連串連她自己都不懂的話,在她周圍的人以此對照使徒行傳的記載,乃認為說方言為聖靈澆灌(或稱為靈浸)的重要印記。

帕漢的另一位學生西摩爾(Seymour)於一九○六年來到洛杉磯,而一連串的神奇事跡就發生了。西摩爾是一位被人瞧不起的獨眼黑人傳教士,卻為神所重用,在他身上,二十世紀的五旬節運動揭開了序幕。他在洛杉磯強調靈浸和說方言,卻屢遭拒絕。但他不氣餒,暫住在一個清潔工的家裏,而在另一個人的家中開始了聚會。不久,因為有人經歷靈浸,興奮地高聲歡呼,並說方言,鄰居就開始抱怨他們的聚會太吵鬧了。他們只好被迫遷到一個偏僻一點,坐落在艾蘇薩街上的舊倉庫裏去聚會。在那裏的每一次聚會,聖靈都澆灌在與會者身上,包括那些存懷疑之心來察看觀望的人。洛杉磯時報以頭條新聞報導,各處都有人蜂湧前來,也都得了靈浸,又將此經歷帶往他處。於是五旬節的火在二十世紀又點燃了,像野火一樣,從洛杉磯燒往其他各處。在短短數年之間,遍及數大洲,各處均有類似的經歷發生。在一九四○年代,第一次作全球統計時,已有八百萬到一千萬信徒在這運動之中。其後,在六○年代又有一次靈恩的復興。根據一九九六年的統計,全球的靈恩派信徒,包括那些散布在傳統大宗派裏的信徒,約有四億多人。

靈恩運動的神學

因著受到靈浸,靈恩派信徒大多相信主再來的日子已迫在眉梢,都滿了傳揚福音的熱心,自動自發前往各地去了。在初期,沒有經濟的後援,也沒有甚麼正式的差會,這些傳教士都是憑著信心出去的。『他們抱著一腔的負擔,要將主傳到地極。他們沒有計算任何的代價,只希望能藉著他們的傳揚,加速主的再來。』6除了靈浸和說方言之外,因主的即將再來所興起的福音負擔,是他們中間的另一個特徵。The Church of God的康恩(Conn)在一九五六年,靈恩運動的五十年紀念大會上說﹕『我們強烈相信主的即速再臨,所以只注意到我們眼前所該作的,而沒有瞻望未來。我們只是一心一意要趕快在主再來之前,把福音儘速的傳揚出去。因此,我們禱告,我們禁食,我們懇求人,就是沒有時間來寫東西。』7所以二十世紀的靈恩運動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神學。同時也因為他們沒有甚麼組織,分散在各處的傳教士究竟傳些甚麼,也沒有記載。所記載傳揚的多是如何有靈浸的發生,和說方言與醫病、趕鬼的神蹟。

雖然如此,靈恩運動是在現有的基督教內,由一些誠心追求靈浸的信徒,在迫切禱告之下所帶進來的。所以他們的基本信念,也與一些眾所熟悉的傳統教訓,沒有甚麼兩樣。知名的『五旬節先生』督庇利斯(du Plessis)認為所有更正教裏最佳的東西,在靈恩運動裏都可以找得到。他說﹕『在靈恩運動裏有安立甘會的信條和敬畏神的心,有公理會的一般平信徒都可參與的信念,有貴格會的等候聖靈之實行,有弟兄會對神的話語之強調,並有他們獨特強烈的福音負擔,最後並加上了使徒們在五旬節所領受的能力。』8靈恩運動在二十世紀開始了將近半個世紀,才由大多數的靈恩團體在一九四八年來在一起,制定了他們的信仰宣言﹕

我們相信﹕一、 聖經是惟一由神所默示並絕不會錯的神的話。二、神一直並永遠存在於三個位格裏,就是父、子和聖靈。三、基督的神性,由童女懷孕所生,過了一個無罪的生活,成了代替並贖罪的犧牲,帶著身體復活、升天,並且還要再來。四、罪人絕對需要得救,就是為靈所重生。五、聖化、第二次的受(靈)浸以得到說方言的恩賜和醫病的能力。六、得救者要復活,被豫定得永遠的福氣;失喪者要沉淪,受永遠的咒詛。七、所有的信徒在基督裏有屬靈的聯合為一。9

因為靈恩運動裏宗派甚多,若我們比較他們的個別信條,就會發現他們所遵奉的信條雖然有些出入,但是總不離開上面所列之信仰宣言。10他們相信神的話是神聖的啟示,三一神論,原罪說,基督所成就的救贖,基督由童女所生且兼有神性,由聖靈所澆灌而有說方言和醫病的恩賜,基督要再來,並有賞賜與懲罰。但因這運動之前身與聖潔運動有關,靈恩運動的信仰也大多帶有衛斯理的循道會主張,把『第二恩典』當作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說的『聖靈澆灌』,而有說方言和醫病的能力。信徒必須竭力追求,得以擁有這『第二恩典』。很可惜,雖然他們的信仰宣言與大多數的正統信仰雷同,在實行上,他們的強調靈浸、說方言、和醫病的恩賜,卻是異常的突出顯明,反而沒有甚麼人去留意他們其他所信的正統信仰了。

靈恩派的獨特信條

不但如此,連一些靈恩派的人士也贊同丹波利納(Damboriena)所指的五旬節派獨特之信仰。丹氏認為在基本上,靈恩派獨特的信仰有三點﹕第一,完全聖潔。此聖潔乃與稱義和重生有別,是在重生之後,由信徒竭力追求而有的。第二,靈浸。也就是他們所稱的『第二次受浸』或『第二恩典』。第三,屬靈的恩賜,特別是說方言和醫病的能力。

由方格生(Ferguson)所編製的《新神學辭典》(中文版即為楊牧谷的《當代神學辭典》)指出,為了支持他們靈浸的說法,靈恩派說耶穌的門徒像舊約的聖徒一樣,在五旬節之前便已重生;不然,耶穌怎會差遣未得救的人去傳福音、醫治病人、趕鬼和叫死人復活呢(太十1,8)?靈恩派宣稱﹕使徒行傳中第八章裏的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話語,和第十九章以弗所的門徒,都是在領受靈浸之前,就已經重生了。撒瑪利亞人先從腓利信了福音,並受了浸,然後彼得和約翰受了眾使徒的打發,去到撒瑪利亞,為他們按手,接受聖靈。在以弗所的門徒(就是信徒)雖然信了,卻是連聖靈都沒聽過,而且是受施浸約翰的浸。於是保羅向他們指明,約翰所施的是悔改的浸。而且約翰曾說過,要他們信那要來的耶穌。他們就先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浸,保羅再為他們按手,聖靈就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也說豫言。因此,靈恩派強調人要先相信主,得了重生,受了浸之後,再需要有一個靈浸。而靈浸的結果是有旁人都能看得見的印證,就像說方言或說豫言。他們相信說方言會加強信徒的信心,而在聚會中說方言,是一種最超然的向神讚美。有了說方言的能力,只是屬靈新生命的開始。接著,他們要追求更高深的神奇恩賜,如:醫病,趕鬼,說豫言了。11

對靈恩運動的評論

以下乃就靈恩運動裏的靈浸、說方言和醫病的恩賜,以聖經中神的經綸眼光作一評論。而關於追求聖潔之事,將於日後另文討論。

靈 浸

首先,聖經中的確是有五旬節時,聖靈(或是那從高處來的能力)澆灌在門徒身上,也有撒瑪利亞信徒和以弗所門徒受靈浸的事,更有在百夫長哥尼流家中的人受靈浸的事。但是若單強調這些事,而沒有顧到靈浸在神的整個行動中所佔的地位,作一全面的了解,很可能像瞎子摸象一樣,只摸到了大象的一個部分,就大嚷大叫,認為所摸著之處就是大象了。象鼻或象腿都有其獨特功用,但是牠們都是為著整個大象身體的生存和行動而有的。讓我們來看一下,聖靈在整本聖經中,在信徒身上的工作,和靈浸的地位與功用。

聖靈工作的兩大時期

在聖經裏,神的工作分成兩個大時期,一個是舊約時期,另一個是新約時期。聖靈在舊約時期,是像以利亞的外衣,臨到聖徒的身上。所以在舊約聖經中,常常可以見到﹕神的靈,或耶和華的靈,臨到某某人身上。當聖靈降臨到人的身上,都是來感動人,或給那人能力去作一件事,這也就是靈恩運動裏所強調的靈浸。像參孫被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赤手空拳撕裂了一隻獅子;後來,他雖然被兩條新繩子牢牢捆住,耶和華的靈又大大感動他,他臂上的繩子就像火燒的麻一樣,脫落下來。在先知以西結書裏,耶和華的靈多次降到先知的身上,要他說話,要他去作事。所以,在舊約時期,聖靈降到人身上,都是賦與那人特別的能力,好為神作事。但是當事情作完了,聖靈也就收了回去,人還是人,可能沒有太多內在的改變,更不用說有神的生命和性情了。參孫就是一個頂好的例子。他得著神莫大超然的能力,卻與神的性情毫不相干,更不用說順著神的心意作事了。舊約裏還有許多人為神所用,如:摩西、撒母耳、大衛、以西結,他們在性情和生命方面,似乎有一點聖靈的同在,但是我們不能說他們得了聖靈的重生。最多只能說,聖靈與他們同在時,他們也有一些超然的能力,能行神蹟,能說豫言。12

聖靈是三一神中的一位,是有祂的位格的。但是在舊約時期,聖靈降在人身上,卻不是以祂的位格降臨的。如果聖靈是以祂的位格降臨,那麼祂就是來作主人的,人就要順從祂了。不是的,聖靈在舊約時降臨,是以一個沒有位格的能力臨到人。所以好像是祂來順從人,聖靈的降臨像一件強而有力的工具,聽人使用。13

我們來看摩西的事例。神要用他拯救以色列人,離開法老王的轄制,出埃及,進迦南,但是他沒有這一個能力。雖然摩西在法老王的王宮裏有很多的學習,但是他所有的不夠應付當時的需要。他先要去說服法老王,再帶領數百萬以色列人過紅海,走過可畏的曠野,還要管理他們,供應他們的吃、他們的喝,更要抵抗敵人的攻擊,種種的大小事情,不是摩西所能應付的。所以聖靈就賜給他能力,讓他行了神蹟奇事,好完成神所要作的事。在這裏,聖靈不是來作摩西的主,摩西還是有他的主見和看法。聖靈只是來補他能力的不足,讓他使用。打一個比方,摩西好像是一輛腳踏車,每一小時只能走二十公里路,聖靈降到他身上,好像在腳踏車上裝了一部馬達,叫他現在能每小時跑一百公里,甚至五百公里。在舊約時期,聖靈就像這部馬達,不是來作車子的主人,控制車;聖靈乃是來作車的動力,增加車的效能。摩西在蒙召的時候,看見了一個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燬的異象。荊棘就是摩西,火就是降在他身上的聖靈。荊棘本身沒有甚麼用途,火來燒在荊棘上,卻不把荊棘燒燬。是火發出亮光,發出能力,也是聖靈在作工,顯出超然的能力來。14

到了新約時代,還是有聖靈降在人身上作能力的方面。但是聖靈的工作也有更進一步、更深一層的原則了。在主耶穌被釘死和復活之前,約翰福音第七章三十九節說,那時還沒有靈。(希臘原文本意為此,而非和合本所繙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請注意和合本在『賜下聖…來』的邊上有點點點,那是原文所無,而為繙譯者所加上去的,卻害了原意。)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在同一本書的第十二章二十三至二十四節,我們可以看見,耶穌的從死而復活,就是祂得了榮耀;而且在復活裏,祂成為賜生命的靈(林前十五45),可以像氣一樣,進到相信的人裏面(約二十22),作人的生命,叫人得著神的性情。在死而復活之後,主就是那靈(林後三17),主自己也就是祂所應許的保惠師,不但與信徒同在,更要住在他們裏面(約十四16~17)。而在這個時候,聖靈是以祂的位格來,住到信徒裏面。所以保羅題醒信徒,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弗四30),因為祂現在在信徒裏面,是作主的,是有位格的,要人順從祂。在舊約聖經裏面,找不到要人順從聖靈的話。但在新約裏,保羅就有兩次在加拉太書題到,要信徒順著聖靈而行(五16,六8)。現今聖靈住在信徒裏面,祂作了信徒的主,就像祂成了騎腳踏車的主人了,車的進退、轉彎、停止、或行駛,都是由祂來駕駛和操縱了。

在神的經綸裏,基督耶穌的降世為人,死而復活,進到一切相信祂的人裏面,基督這獨生子,成了神的長子,所有相信接受基督的人,都得了神的生命,被神所生,成了神的眾子,作為基督的弟兄,也是祂的身體,作祂今天在地上的彰顯。這是聖經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神的經綸。有了聖靈的重生,再有聖靈的澆灌,賦與信徒能力,好叫他們可以去執行神的計畫,完成神所要作的事。聖靈的浸和所給與的恩賜,都是像那個加在腳踏車上的馬達,能讓車子跑得更快,更有能力。但是,我們要先注意到聖靈的重生,再來看其次的靈浸。一個人是他的生命重要呢?還是他的強而有力的工具重要呢?當然是生命更重要了。聖靈的重生是舊約時期所沒有的。由聖靈重生,有神的生命和性情,這件事應該比任何的神蹟奇事,更為神奇,更應叫人驚歎!試想,一個只有短暫會朽壞生命的罪人,在他相信接受基督的一剎那,不但他的一切罪惡都得了赦免,他更在那一瞬間得到了神聖、永遠、不朽壞的生命,這豈不是一個不得了的神蹟嗎?

主耶穌曾經特別題到施浸約翰的地位,他比所有從人的肉身所生的更大。但是,把約翰和藉了重生而接受了主的新約信徒相比,就矮了一截(太十一11)。雖然約翰在母腹裏就被聖靈充滿,並且,他還為主耶穌剷平了山岡,修直了道路,引進了基督的職事。他的確是比舊約裏任何聖徒或先知更為有福,更親近基督。然而,約翰和耶穌再怎麼親近,他只能在一個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環境裏,來接觸基督。當他被關到監牢裏,他就沒法了。可是,新約的信徒就不同了,我們有基督在我們裏面居住著。有成了那靈的基督,在我們的裏面作主,一同生活行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您說,是誰更有福,更大呢?所以,在這裏我們看見了主耶穌對於大小的標準,是與和祂關係的親密來決定的。舊約的聖徒只能遙遙望著基督,約翰可以親近基督,但還是在祂之外。新約的信徒則與基督親得不能再親了,祂可是住在信徒的裏面了,永遠合一,不再分離。所以,基督在這裏題到人與祂的關係之標準,是從神的經綸之原則來決定的。

對於由聖靈重生這件事,我們再來看一些經節。彼得前書一章三節說﹕『父神…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而且在復活的那天早上,主耶穌對抹大拉的馬利亞說,『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約二十17)。這是主耶穌第一次稱呼門徒為祂的弟兄,祂的父也就成了門徒的父了,這個關係上的改變,是主從死亡中復活了,成為賜生命的靈,將神的生命與性情分賜給了門徒而有的。這個不光是一種地位上的改變,而是生命上的基本改變。在約翰福音第三章裏,主耶穌清清楚楚告訴尼哥底母,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主還特別強調,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祂的意思是,人怎麼從肉身的父母生,得到了一個肉身的生命;同樣的,人從靈生時,就從靈得到一個靈的生命,也就是那獨一神聖的生命。肉身的父母生了小孩,那是一種生命的分賜,他們把他們生命的一切特質分賜到所生的孩子裏面。中國人所生的,一定是黑髮黃皮膚褐眼珠,絕對不會生出金頭髮白皮膚藍眼睛的孩子。還有,父母肉身上的特徵,如:身材、五官,一定會遺傳給小孩。這是神在宇宙裏所制定的生命之律,藉這個律,父母的生命就繁衍到了孩子身上。同樣的,從聖靈重生,也是一種生命的分賜。神的生命藉著主耶穌的復活,重生了我們,祂的生命,祂的性情,和這生命裏的一切特徵,所有的美德也都繁衍到了我們裏面。神的經綸就是講到神要把祂的神聖生命與性情,藉著重生,繁衍分賜給所有信入主耶穌的人。

主耶穌說,祂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在希臘原文,這裏主所說的生命,是奏厄(ζωη,zoe),在新約裏是指永遠、神聖的生命,有別於人的魂生命(希臘原文為樸宿克(Ψυχη, psuche),也異於人的肉身生命(希臘原文為白阿司βιοs,bios)。我們人從父母生的時候,得到一個肉身生命,也得到一個魂生命,但是沒有奏厄生命。就在我們相信主的時候,我們得到了神的生命,神的奏厄,叫我們有分於祂的神聖生命與性情。這是我們所經歷的。但是在神的方面,兩千年前,在基督復活的時候,所有的信徒都已經重生了。15

經歷聖靈兩方面的工作

雖然在神的經綸中,內在的生命比外在的能力更重要,聖經中的教訓告訴我們,光有生命是不夠的,生命必須長大、成熟,並與神同工,這就需要能力和權柄,得以執行主的使命。為了說明起見,神學上將這兩方面的聖靈經歷, 分別稱為素質方面生命的靈,和經綸方面能力的靈。素質是指聖靈的內住,作人內在的組成;經綸則是指得到能力,為神的經綸作工說的。所以,一個正常的基督徒,必須擁有對聖靈這兩方面的經歷,有聖靈在裏面作素質,也有聖靈在外面執行神的經綸。

關於聖靈在這兩方面的客觀事實,神早已為我們成就了。那在我們裏面作生命素質的靈,在主復活的晚上已經賜給了我們。那在我們外面作能力執行經綸的靈,也已經在五旬節那天降了下來。聖靈的降臨,和主耶穌的釘十字架一樣,都是早已完成的事實,只需要我們憑信心領受,就可以經歷的。主耶穌如何不需要再被釘十字架,我們在信心裏,就能與祂同釘;同樣,聖靈也如何不需要再像五旬節的大風降臨,就能給我們在信心裏接受。就像保羅一樣,聖經裏沒有題過他特意禱告祈求,想要得到靈浸,自自然然的,用信心簡單地接受就有了。在這兩方面要有平衡,不可只偏重一面,而忽視了另一面。

歷史上有許多基督徒只注重內在生命的屬靈,而輕忽了得能力為神作工,不久,在他們身上,神的工作就停止了。而另一班強調靈浸的信徒,只追求恩賜,以說方言和行神蹟為主,不顧到屬靈生命的需要,結果就像哥林多的信徒一樣,是屬肉體的,像小孩一樣,長不大,強而有力的恩賜在他們身上,反而更危險。主耶穌曾警告過信徒﹕『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七22~23)。願我們都有耳聽見主的警告,也願我們對聖靈工作的兩方面有平衡的發展。

靈浸與神的工作

所以靈浸在聖經中是有其地位的,是給已得聖靈作生命的信徒,作他們的能力,來完成神所分派的工作,執行神的經綸的。甚麼是神的工作?神的工作不是炫耀給人看的,也不是吸引群眾來相信某某人是多有能力的。神的工作是傳福音,叫人相信耶穌,得重生;神的工作是供應神的話語,按時分糧給信徒,叫他們長大;神的工作是建造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使每一信徒都能發揮生機的功能。作神的工需要有能力,也需要勞苦,像保羅盡心竭力,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29)。

新約聖經裏有二十七卷書,保羅的十三封書信幾乎佔了一半(希伯來書的作者是否為保羅,亦有相當的爭論,在此我們姑且不談)。但是保羅說,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林前十四19)。我們也找不到他在書信中題到他自己有甚麼不得了的神奇能力。就連他的三層天的經歷,也是過了十四年之後,在一個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才題起的,否則沒有人會曉得。他寫信給信徒,諄諄告誡,要他們順從聖靈生活行事,要他們認識基督,好讓基督成形在他們裏面;要他們持守基督、聯於基督,建造基督的身體。他在書信裏盡心竭力供應基督,作信徒的享受,使他們的心溫暖、得安慰,好叫他們認識神的奧祕,就是基督(西二2)。在使徒行傳裏有三次記載保羅得救時的情形(第九、二十二和二十六章),都沒有題到他有得靈浸之後說方言的情形。但是他傳起福音來,是非常強而有力的,並不比那些專行神蹟的差。

五旬節時靈浸的需要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為甚麼在行傳裏,有五旬節的靈浸,也有哥尼流家的靈浸。在耶穌被捉拿之後,因為整個耶路撒冷城的人都棄絕耶穌,他們在彼拉多面前,齊聲大叫﹕釘祂十字架!除去祂!門徒四散逃跑,到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連一個小使女的問題,都叫彼得心驚膽寒。約翰福音記載著,在復活的那天晚上,門徒雖然聚在一起,卻懼怕猶太人,把門都關了。所以主耶穌來到他們中間時,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是要他們驚恐的心能平靜下來。後來,主雖然把聖靈吹到他們裏面,作他們的內住生命,使他們也能來在一起同心合意的禱告了十天。這在主復活之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門徒在清醒的時候,總是爭論誰大誰小。要禱告,肉體就不支睡著了。現在卻有生命的靈在他們裏面,他們居然可以同心合意的禱告了十天,這也是一件神蹟,可惜,沒有甚麼人注意。

在整座耶路撒冷城裏,除了這一百二十位門徒,其餘都是不信的人,而且這些人在四十多天之前,還叫嚷著釘耶穌十字架的。五旬節到了,有許多散在天下各國的猶太人都回到耶路撒冷過節。若不是那從天上下來的響聲,先吸引了群眾的注意力,再聽到這些加利利人,居然說起各處的方言來,恐怕沒有人會轉身去聽彼得的。而彼得對眾人所說的話是當時通行的亞蘭文(即馬可十五章三十四節,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喊的語言),絕不是眾人不懂的方言,或所謂『天使的語言』。門徒因受了靈浸,都被聖靈充滿16,剛強壯膽起來,十二個使徒才敢在眾人面前高高站起,而彼得也才放膽傳講基督,也才有三千人受浸,產生了教會。所以,五旬節的靈浸有兩個方面的功用。對於信徒,是剛強他們,放膽傳講福音;對於不信的人,則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有神蹟奇事,證明門徒所傳的福音,不是一件普通的小事,而是有聖靈在背後作支柱的。因著有靈浸,神的經綸就得以行了開來。如果沒有靈浸發生,門徒能否這麼大膽的傳,是否有這麼多人相信,教會能否順利產生,我們都不敢確定。但是感謝主,祂用聖靈的大能,印證加強了門徒的傳講,在這宇宙中產生了一個嶄新的實體,就是基督的身體-神的教會。

外邦人受靈浸的需要

在哥尼流家中,我們看見靈浸的另一個原則。在五旬節和其後一段時間裏,所相信的人都是猶太人。他們雖然相信了基督,舊約的律法和規條對他們都還影響至深。按照舊約裏的規定,猶太人是不可以和外邦人往來的,不可以去他們的家中,更遑論對他們傳福音了。所以,聖靈就先讓彼得有三次看見大布裏有百獸的異象,還要他去宰了吃。彼得自己也跟主辯論說,主阿,不可以。這些凡俗和不潔物,他從來都沒有吃過。接著,就有人來請他去哥尼流家,彼得還不太相信,就帶了幾個猶太弟兄和他同去。正當彼得在講說的時候,聖靈降了下來,叫哥尼流家中的人都說方言。為了要讓猶太信徒知道,這些外邦信徒也得到了同樣的靈浸。最好的明顯印記就是說方言,因為那是門徒在五旬節,受聖靈澆灌時所經歷的。

猶太人對外邦人的成見很深,所以,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就有不少堅持舊約割禮的猶太門徒(按:割禮乃將猶太人與外邦人分了開來),指摘彼得,說他怎麼可以進外邦人的家,還跟他們吃飯。由此可見,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若不是聖靈降了下來,還給了他們說方言的明證,連彼得都不會相信外邦人居然也可以同得救恩;而且彼得還有幾位同去的弟兄,可為他作見證,他們也看見了這件神作工在外邦人身上的奇蹟。所以,為了要把外邦人帶進神的經綸,為了要拆毀那座隔斷的牆,聖靈再次的澆灌在哥尼流家,把外邦人也帶進了神的國度。因為神的經綸不只是包括猶太人,也包括了所有相信的外邦人,包括我們中國人在內。

至於撒瑪利亞人的先得了救,再由使徒按手領受聖靈一事,也與哥尼流家中之事類同。撒瑪利亞人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混血(王下十七24),他們向來是被猶太人所瞧不起。在馬太福音第十章,主耶穌差遣門徒去傳福音時,吩咐他們不要走外邦人的路,不要進撒瑪利亞人的城,叫他們要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因為主作事是有原則的,祂先把福音帶給神的選民猶太人,再傳給混血的撒瑪利亞人,最後才是外邦人17。在行傳裏,神的經綸行動的順序也是如此,猶太人在第二章時得救,撒瑪利亞人在第八章,哥尼流所代表的外邦人則在第十章才發生。所以,撒瑪利亞人得救,也有門徒在五旬節的經歷,也都有受了靈浸的明顯印證,證明他們也得了同一個救恩。另外,使徒去為他們按手,也將他們這混血的半猶太人,與基督的身體聯合了,叫他們與猶太信徒彼此有交通。

所以,靈浸及其所帶來的神蹟奇事,都是為著執行神的經綸而發生的。在五旬節,在撒瑪利亞,在哥尼流家中,都有一些相當大的障礙,阻撓神經綸的實行,才有聖靈的降下,親自推展祂的工作。在歷史上,二十世紀之初,神的經綸也碰到了一些障礙,為了要排除這些障礙,在信徒誠心迫切禱告之下,聖靈傾倒了下來,也帶有一些特別的印證,為教會帶來復興,這是誠然可喜之事。但是光追求靈浸及其恩賜,而忽略了神的經綸,只求個人特別屬靈,或讓某些人可以譁眾邀寵,建立某種工作,這是濫用聖靈的恩賜,可能帶來相反的效果。假以時日,他們的真面目都會被暴露出來,而他們的工作也要在那日被火試驗(林前三13~ 17)。

靈浸的功用和地位

最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十三節,很清楚的講到在靈裏受浸的事。我們來看他是怎麼說的。同時也看一下這句話的上下文,就能更清楚靈浸的功用,及其在神的經綸裏的地位了。保羅是這麼說的﹕『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浸,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保羅在這裏說,所有的信徒,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希利尼是`Ελληνεs , Hellenists,指希臘人,代表外邦人),就是說在這裏沒有種族和國籍之分,也不論是為奴的,是自主的,就是說沒有社會階級之別,都在這一個靈裏,浸成了一個身體,一個生機的實體,那就是基督的身體。所以靈浸的結果是要將所有的信徒,不論我們的種族、國籍、和社會地位如何,都浸入基督的身體裏,一切原來的區別都消失了。而且,在靈裏受浸之後,就要來飲於這靈。基督的身體浸在靈裏,又來飲於靈,其結果是裏裏外外都是靈了。

保羅在這裏沒有說浸於一位靈之後,是為了要說方言、行神蹟。他很清楚明白地告訴他們﹕要飲、要喝這位靈。我們喝了這靈,就被靈所充滿,也就在靈裏生活行事了。若是所有的信徒都有這樣的看見和實行,不被其他的事物打岔,基督的身體就要被建造完成了,而神的經綸也就要成就了。其次,在這句話的前後文,也都講到所有的恩賜都是由靈所賜,顯在人身上,叫人得益處,而配搭在一個身體裏,彼此相顧。他在二十七節明白的說,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所以,從這一處聖經的明言,和其上下文的意思,都可以叫人明白,我們在靈裏受浸,成了基督的身體,為了要來飲於靈;而且,靈所賜的恩賜,都是為著要建造基督的身體。靈浸絕不是為著其他任何與神的經綸相違背的事。

說方言

這個在靈浸之後而有的明顯印證,在歷史上引起了許多爭論。連《大英百科全書》都有題到18。楊牧谷的《當代神學辭典》裏也有一個相當清楚的說明:題到說方言這事在聖經裏的記載,歷史的事實和現代的問題。說方言這事,古今中外,在許多外邦的異教裏,都有發生過。可見說方言不見得是受聖靈澆灌才有的,受異教裏的鬼靈附身,也可說方言。像在臺灣鄉下的乩童,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尤其有些靈恩派的信徒極力鼓勵人說方言,而不顧手段,勉強人進入一種情緒興奮、神志昏迷的情況,口中像念經一樣,反覆地說同一句話,越念越快,直到舌頭打轉,胡亂發聲了,他們就高興了。對他們而言,這就算說方言了。有沒有聖靈的降臨,也不去管。在美國,還有靈恩派的領袖韓特(Hunter)開講習班,教導人說方言。他沒有教人專心禱告以等候聖靈,卻教人要鼓動感情,先隨便講,就好像抽水機的抽水原理,要先放一點水進去,才抽得出來。說方言也是如此,先隨便講,越講越快,情緒也就高昂,自然就有方言從口裏流瀉出來19。這樣作法違背了聖靈作事的原則,悲慘者落入邪靈的控制下,較幸運的也沒有經歷聖靈的降臨,只有人為的隨口亂嚷而已,自欺欺人。我們承認說方言這項恩賜,在聖經裏也有多次題到。讓我們先來看說方言這件事在聖經裏所佔的地位及其發生時的背景。

在五旬節時

就以行傳第二章五旬節時的場合來看,當時耶路撒冷聚集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他們因著在幾個世紀之前亡國了,被驅散在天下四方。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了幾個世紀之後,都會說當地的方言了。(這裏我們所說的方言,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家鄉話,是有意義的方言。)在五旬節時,許多散居各處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過節。突然他們聽見天上有一陣大響聲,然後看見一群人開始說起話來,這些人可以看得出是來自加利利,卻說著許多不同地方的家鄉話。聚集的群眾可以辨別出來,他們所說的至少有十五種不同的方言,而且聽得出他們在講說神的大作為。這麼一來,眾人就都被吸引了。於是給了彼得一個大好機會,可以傳講主耶穌。彼得這時就不說方言了,而是用眾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講說基督。眾人聽了彼得所說的,都覺得扎心,就願意悔改受浸。在這裏我們看見,使徒們開始是說方言,所講的方言是各處的家鄉話,講述的內容是神的大作為。但是,在眾人注意力轉到門徒身上之後,就不說方言了,要不然,彼得所傳講的,沒有幾個人聽得懂,也就沒有幾個人相信得救了。所以,我們看見,在五旬節聖靈的澆灌和門徒說方言,最主要的是吸引眾人的注意力。然後,當彼得用眾人聽得懂的話傳講耶穌,聖靈就在人的心裏作工,兩下一配合,水到渠成,就有多人得救,而教會就產生了。

對外邦人

因著五旬節的聖靈工作,猶太信徒被帶進了教會。但是基督的身體,還包括半猶太的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所以聖靈就繼續作工,把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也帶進教會。因為猶太人還帶著深深的舊約思想,要證明救恩也是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的,受靈浸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受靈浸的最好印證,就是五旬節時使徒們所經歷的說方言。於是在撒瑪利亞人和哥尼流家,當聖靈降下時,這些剛被引進基督身體的新肢體也說了方言,也有同樣的印證,證明神的救恩不再只限於猶太人了,基督的救恩是普及眾人的。因此保羅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浸,成了一個身體。』所以,說方言的第一個功用是對不信的人,有一個超然神奇的事情來吸引他們。第二個功用是印證,他們所受的聖靈是同一位。

以下,我們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到十四章論到恩賜時,就其前後文的意思來看恩賜的功用和多種不同恩賜的相關重要性。

哥林多前書十二章的恩賜

保羅在林前十二和十四章,也就是講到說方言最多的兩章,題到說方言的地位。在十二章四至十節,講到各種恩賜時,保羅先題到聖靈、主和神。他說﹕『恩賜原有分別(或不同、相異),聖靈卻是一位。職事(或事奉)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或行動、運作)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裏面運行一切的事。』恩賜是藉著靈,職事或事奉是為著主,而功用或行動是出於神。在這裏三一神與恩賜、職事和行動這三件事有關。憑著靈而有的恩賜是要為主執行職事或事奉,而為著主的職事是要完成神的行動和工作。這就是三一神運行在信徒裏面,為著完成祂永遠的目的,以建立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好作為神的彰顯。保羅接著說﹕『聖靈顯在各人身上(原文應繙成﹕那靈的表顯賜給各人),是叫人得益處』(7)。各種不同的恩賜都是那靈的表顯,叫靈顯現在領受了恩賜的信徒身上。靈是看不見的,較為抽象;但是靈藉著恩賜顯了出來,就是叫人明顯可見的了。靈為甚麼要藉著恩賜表顯出來呢?就是為著叫人得益處。這裏的人,可以包括不信的和已信的。所得的益處,就是得著基督。不信的人,信了;已信了的,得著更多的生命。教會也就得以擴增長大。從保羅所列的恩賜來看,不同的恩賜顯現出來,就是叫人能被聖靈與福音所吸引,接受主耶穌,清楚明白神聖真理,而共同建造基督的身體。20

保羅所題的恩賜如下﹕第一是智慧的言語。這裏的智慧是論到基督-神深奧的事,神豫定基督來作信徒的分。第二是知識的言語。把關乎神和主的知識傳授給人。第三是信心。第四是醫病的恩賜。第五是行異能(或神蹟)的恩賜。第六是作先知,為神說話,把神說出來,所說的也包括豫言。第七是能辨別諸靈。辨別在許多不同的靈裏,有那些是邪靈,不是出於神的(參考提前四1,約壹四1~3)。這需要生命的成熟才能辦得到。第八才是說方言。第九是繙方言。在這所列的九項恩賜當中,保羅把說方言和繙方言列在最後,因為它們不像其他前面幾項對教會的建造那麼有益處。

保羅接下去就講到﹕身子只有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在一位靈裏受浸,成了一個身體,並且得以飲於一位靈。他特別舉例說明基督身體上的肢體,都是不可少的,每一個肢體都是重要的。在十四至二十二節,保羅題到身體有十次之多,但是卻沒有題到靈。在這一段話裏,我們可以看見保羅的用心,他是一位神的先知,在為神說話,把神的心意說了出來。神的心意就是要顧到基督身體上的肢體,就連軟弱、不俊美的,都是與強壯、俊美的同樣重要。然後保羅再重申一次,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

接著保羅在二十八節又把恩賜列了一次。這一次他是這麼列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第四是行異能的。第五是能醫病的。第六是幫助人的。第七是治理的。第八才是說方言。這裏有八項,而說方言又是列在最後。我們比較一下保羅兩次所列的關於在教會中的恩賜,就發現有些恩賜是神奇的。就如﹕說豫言、醫病、行異能、說方言和繙方言。這幾項恩賜是聖靈的大能所賦予的,但是保羅把這些都擺在後面。他把智慧的言語(如:使徒論到基督的話)、知識的言語(如:教師的話)、以及先知在豫言中為神說話並說出神的言語、辨別諸靈、幫助人和治理事,這些不是神奇的恩賜,卻擺在前面。保羅注重這些恩賜,因為這些都是由於信徒在聖靈所重生的神聖生命裏長大,所發展出來的。

另外,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六至八節也列舉了一些恩賜,在對羅馬信徒的書信裏,保羅題了﹕第一是說豫言。第二是作執事或事奉、服事人。第三是教導,也就是把關乎神和主的知識傳授給人。第四是勸勉人,像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勸信徒將他們的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第五是施捨,就是供應貧困缺乏的。第六是治理教會的,包括許許多多實際的事,像司提反的服事飯食,像照顧寡婦等等。第七項是憐憫人的,體恤人,顧惜有難處的。除了這七項之外,保羅就沒有題了,在已題的項目中連一個神奇的恩賜都沒有。保羅所題的每一個恩賜都和生命長大、照顧信徒、建造教會有關。如果說方言、醫病等神奇的恩賜是重要的,為甚麼保羅在羅馬書裏不題呢?(另外,在以弗所書四章十一節,保羅題了建造教會的恩賜,也沒有題到這些神奇的恩賜。)

為甚麼那些神奇的恩賜只對哥林多的信徒講呢?靈恩派強調屬靈神奇的恩賜,他們教會的光景是否也與哥林多教會相似呢?有犯淫亂的,有亂用恩賜的,有拜偶像的。雖然他們是得救的,卻是滿了混亂分爭。這豈不是保羅要高抬那些因生命長大而有的恩賜,貶低那些神奇的恩賜之原因?保羅本人也是滿有恩賜,在他三次所列關乎恩賜的項目裏,我們可以說保羅每項都具備。那為甚麼保羅在他所寫的其他書信裏面,都沒題要信徒追求神奇的恩賜?為甚麼保羅不在林前十四章明言鼓勵眾人都說方言呢?他承認他說方言比其他人多,但是那都是當他獨自在神面前,與神有親密的交通,顛狂時才說的;當他去到教會的聚會時,就寧可用人聽懂的話教導人,而不用方言了,在人的面前,他是謹守的(林後五13,林前十四19)。保羅的所作所為,都是以神的經綸為中心、為目標﹕在神面前,享受並認識基督的豐富;然後,到了信徒面前,像忠信的管家,把他所認識的基督,分賜給信徒。同樣,保羅也有醫病的能力,甚至還有將死人復活的記載(徒二十9~12),為甚麼在提摩太有胃病、以巴弗提病得要死了,保羅不使用一下他醫病的恩賜呢?保羅很清楚,只有在神聖的生命裏長大,建造教會,才符合神的心意,也才能叫神的經綸得以完成。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裏的絕佳之路 - 愛

在說完了所有由靈來的恩賜之後,保羅懇求哥林多的信徒,要切切的尋求那更大的恩賜。然而,他把運用恩賜絕佳的路先指示給他們。這更大的恩賜,保羅到了十四章第一節告訴他們,就是要作先知說話。但是無論是甚麼恩賜,若沒有以這絕佳的路來進行,還都是枉然的。甚麼是這絕佳的路呢?就是愛。愛是一條路呢,還是一種恩賜?根據羅馬書十二章,保羅在那裏所列的恩賜,『愛人不可虛假…愛弟兄,要彼此親熱』(9~10)。愛是與其他恩賜一同列在一起,所以愛也是一種恩賜。同時,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第八節說,『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在這裏,保羅把愛和作先知講道、說方言、知識這些恩賜並列,所以愛既是絕佳的路,也是一項恩賜。21

愛是神聖生命的一種表現,只要人一相信了主耶穌,得到了神聖的生命,就自然有了愛。我們不單是相信接受了主耶穌,我們更需要進一步的來愛祂、享受祂。相信主只是接受了主,而愛主才能叫我們享受這位我們所接受的主。愛主的人,必定會遵守主的話;愛主的人,也必蒙主所愛;愛主的人,也蒙父神所愛;愛主的人,必定愛神所生的信徒;愛主的人,必定會餧養、會牧養主的羊;愛主的人,必定愛基督的身體,會保養、顧惜基督的身體,因為這是神用祂的血所重價買來的教會。『愛』的確是那絕佳的路,也是一項頂好的恩賜,來完成神的經綸。

因著哥林多信徒只顧自己喜好,濫用恩賜,完全不顧其他肢體,所以保羅在這裏給愛下定義時,有一些很特別的講法,他用一些話來形容愛是怎麼回事。這些形容的話,正好與喜歡說方言,追求神奇恩賜的哥林多信徒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他先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這不是在說哥林多信徒只顧說方言,而沒有愛?

保羅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在神聖生命上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有了愛,就會生出忍耐來。喜好說方言的,沒有耐性慢慢長,等不及,也就沒有忍耐了,同時也沒有恩慈。保羅說,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追求神奇屬靈恩賜的,大多像小孩子一樣,嫉妒別人的恩賜,也心存表現和炫耀,他們的字典裏都是『嫉妒』、『自誇』和『張狂』。保羅又說愛是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信徒為了追求靈恩,甚麼事都作得出來,沒有真的聖靈降臨,假冒人為的,也要裝出來,豈有羞恥之心?他們只為自己,只求自己的益處。保羅對愛所下的定義,豈不正中他們的要害?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虛假、競爭,就是不義,就不是真理。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信徒在教會聚會時,濫用恩賜,爭先恐後,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屬靈,那有包容?那有相信?那有盼望?那有忍耐?

保羅說,所有的恩賜有一天都要止息,愛卻不止息。他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這豈不是在說哥林多信徒像孩子一樣?抱住說方言的玩具,不肯長大?

哥林多前書十四章的恩賜

到了十四章,保羅告訴我們,光有愛還不夠,我們還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因為要建造教會,需要用恩賜來建造。那麼在這麼多項恩賜裏面,那一項是最值得信徒追求的呢?保羅告訴我們,要羨慕能作先知說豫言。在這裏讓我們來看一下,希臘原文的『先知』和『說豫言』這兩個字。希臘文的『先知』是προΦητηs, prophetes,英文將它借用過來,就成了prophet;『說豫言』是動詞,其希臘文是προΦητευω, propheteuo,英文也把它借用了,成為 prophesy。所以『先知』和『說豫言』這兩個字是出自同一個字根,由兩個字προ Φημι 組成的。προ這個字有『在前、向前』之意,Φημι這個字是『說』,所以兩個字合起來,就有『說出那在前面或未來的事』,就是一般所用的『說豫言』了。而因為這個人能豫先說出在前面或未來的事,就稱呼他為『先知』了。但是把這個字轉成名詞προΦητηs 時,就有『作為另一人的發言人』之意,也當作『被聖靈感動差遣的人,作為神的發言人』來使用。所以,先知實際上就是神的發言人,為神說話的人。而根據文斯的解經字典(Vine's Expository Dictionary),這個字還有forth (出來)的意思;這個字主要的意義是說出神聖的定旨。在聖經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神藉著『先知』替祂說話。就像以賽亞書有六十六章,但是在這六十六章裏,講到豫言的,不到一半。而且這些豫言,都是神把祂的旨意啟示給以賽亞,要他為神向以色列人說,向攻打以色列的外邦人說的。所以,以賽亞固然可以稱為先知,但稱呼他為『神的代言者』或『申言者』更為妥當。所以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裏,保羅列舉恩賜時,兩次題到『先知』,這項恩賜若繙成『為神說話』或『申言者』就妥當了,讓人容易明白這個恩賜是『被神感動,為神說話,也把神說了出來』。因為神被啟示,被說明了。當然,申言者有時也會說到未來的事,就是說豫言了。

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一開頭,保羅鼓勵信徒切慕屬靈的恩賜,更要羨慕作『先知說豫言(或講道)』,這句話應該繙成『申言者為神說話』。教會要被建造,就需要有神的話語,將基督供應給信徒,這是教會聚會中最主要的事。而要能為神說話,就需要被神聖的生命所充滿,當我們裏面滿了神,滿了基督,我們就自然而然地為神說話,也把神說出來了。試想,在聚會中,若沒有人說話,神就得不到彰顯。有人說了話,但是沒有說出基督來,只是閒聊,那還是沒有神。直到有人為神說了話,也把神說了出來,那個聚會就有神的同在,信徒都得了供應,而教會也得了建造(4),這就是說神的經綸又往前邁了一步。所以保羅要哥林多信徒都來羨慕追求這個為神說話的恩賜,好叫眾人都能造就教會。(國語和合本聖經將此繙為作先知說豫言,是相當害意的。)那些在聚會中說方言的,只顧到自己,造就了自己,其他信徒卻沒有得到造就(4~5)。那要造就自己的,大可學保羅,私下在神的面前,怎麼說方言都好。但是在私下不說,來在人面前大說特說,那豈不是存心想炫耀?保羅說他願意哥林多人都說方言,都在神的面前,被靈充滿,但是他更願意他們作『申言者』或『神的代言人』為神說話,把神和基督說出來,供應給其他的信徒(5)。他到哥林多人那裏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就是將基督啟示出來)、或知識(關於神和主)、或豫言(為神說話、說出神來、也有將來的事)、或教訓(教導神的真理),給他們講解,信徒聽不懂,那他所說的有甚麼益處呢(6)?

保羅接下來,用樂器作比喻。如果樂器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怎能知道所彈所吹的是甚麼?哥林多信徒說方言荒謬到了一個程度,就像吹無定的號聲,沒人聽得懂,那些聲音對別人是沒有分別,沒有意義的。保羅告訴哥林多信徒,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甚麼呢?這就是向空氣說話了(8~11)。保羅一再勸勉哥林多人,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按原文本沒有恩賜二字),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12)。

他說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或心思禱告;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不論是禱告,是歌唱,都要用靈和悟性來作。保羅非常平衡,向神禱告歌唱,既要用靈,也要用悟性。神是靈,敬拜祂的,必須在靈裏敬拜。但是哥林多人只顧屬靈,不用悟性,就失去了一同敬拜神的目的。另一面,光用悟性而不用靈,則根本不是敬拜神了。在教會聚會中,為了要叫全體與會者得益處,我們應當用靈,也當用悟性,以人能明白的話來禱告和歌唱。不然,光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不明白所說的,怎麼能在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感謝的固然是好,無奈不能造就別人(14~17)。保羅承認他說方言比哥林多人說得多,但是在教會中,他寧可用悟性,就是用心思來繙譯,用自己和別人都聽得懂的話,來表達靈的感動。雖然只有五句話教導人,卻勝過萬句沒有人聽得懂的方言(18~19)。保羅懇求哥林多信徒,在心志(原文為領悟)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哥林多信徒熱中於說方言,所以在心志上、在領悟上,還是小孩。他們不像生命較成熟的信徒能夠適當的使用心思,讓心思來解說靈的感覺。

二十一至二十二節,保羅引用舊約以賽亞書二十八章耶和華所說的話﹕『主要藉異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頭,對這百姓說話…他們卻不肯聽』(11~12)。這樣看來,方言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不信的人。但是在教會聚會中,作申言者說話,不是為不信的人,乃是為信的人。在舊約時,當以色列人背叛離棄神的時候,神就激動外邦人,用外邦人的方言來說話。這在神是不得已的事,對於以色列人是一種懲罰。保羅在這裏引用,表示哥林多人著迷於這些神奇的恩賜,已經離棄了神,因為說方言是為不信的人的。在教會聚會時,那是信徒聚在一起,都是相信的人了,還用方言,在保羅的眼中,那是說聚會的人已經到了一個不信的地步了。

然後,保羅說,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顛狂了麼?因此,鼓勵與會的人都在聚會中說方言是不正確的。但是若都作申言者為神說話,供應基督,或有不信的,或有不通方言的人進來,聽到信徒所說的,心裏的隱情就會被顯露出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而俯伏在地,承認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這些不信的,或是不懂方言的,聽到信徒都在為神說話,所說的他能懂,就像在五旬節時,彼得對眾人傳講的一樣,叫人聽了扎心,就會信服。

哥林多的信徒在聚會中個個爭先恐後,搶著說方言,會中亂哄哄的,誰也不知道別人講甚麼,自說自話,沒有一點次序。所以,在末了,保羅說你們要一個一個的作申言者,為神說話,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他說,申言者的靈原是順服申言者的,為神說話的人不必被靈帶進一種瘋狂混亂的場面。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26~33)。最後,保羅再重複一次,要哥林多人切慕作申言者,為神說話。同時,他也知道說方言在恩賜上還是有其用途。所以,他說也不要禁止說方言,但是要他們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39~40)。

保羅的確是一位認識神心意的人,處處都為建造教會著想,他是一心一意要成就神永遠的經綸。雖然哥林多人和其他教會比起來,可能是問題最多,情形最差的教會。但是保羅把他們擺在心上,這個屬肉體、追求神奇恩賜的教會,叫保羅最最操心。他寫了林前十六章,又寫了林後十三章,加起來一共是二十九章。保羅寫給其他教會的書信,沒有一封是像寫給哥林多這麼長的。保羅叮嚀再叮嚀,囑咐再囑咐,要哥林多人從許多小孩的『玩具』中出來,回到基督,回到生命。只有回到神的經綸上面,教會才能被建造,基督的身體才能健全長大,一直達到基督豐滿之身材的度量(弗四13~14),他們才不再作小孩,為波浪漂來漂去,而中了仇敵的詭計。就算保羅在最後沒有禁止他們說方言,但是在林前,他寫了三章(十二~十四),一共八十四節,一再的對付了說方言這事之後,他用緩和溫柔的語氣,再次勸他們,要叫他們從狂熱混亂中冷靜下來,回到神的經綸上面。若有人因為保羅暴露了說方言在各種恩賜中的地位,而強行禁止說方言,就像歷史上的一些正統人士所作的,矯枉過正,反而傷害了這些生命還未成熟的小孩子,不小心就扼殺了信徒在屬靈方面的自由。所以保羅很謹慎的再次囑咐,不要禁止說方言,就是要保守教會的包羅性與合一,同時也說出保羅是何等深深愛基督身體上的每一個肢體,不願有任何一個信徒因此跌倒。

我們看了林前十二到十四章的上下文之後,應當很清楚保羅對屬靈恩賜,特別是對說方言這件事的態度。但是靈恩派信徒卻有不少人將這段經文斷章取義,筆者就曾遇見過。當保羅說,『我感謝神,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十四18)。他們就抓住這句話說,『保羅作了榜樣,鼓勵人說方言,越多越好。』但是,這一節的下一句是甚麼呢?保羅說,『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十四19)。靈恩派信徒就不願題這一句了。還有,保羅在末了說,『也不要禁止說方言』(十四39)。靈恩派就又說,『你看,保羅說不要禁止說方言。那些批評我們的人,不懂聖經。』但是這一句話的上半節是說,『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要切慕作申言者為神說話』(原文),然後,保羅才說,『也不要禁止說方言。』保羅從林前十二章起,所說的事,那些強調說方言的人,是否願意靜下心來,好好的讀一讀呢?

保羅寫哥林多前後書的背景

哥林多前書是保羅在以弗所寫的。保羅的目的是要歸正、調整在那裏的信徒。當時哥林多的教會,不論是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或是在神的行政上,都是一塌糊塗,搆不上神的心意,更別說執行神的經綸了。保羅要歸正他們,救他們脫離受打岔的光景,把他們帶回神經綸的中心線上。保羅寫這書信時,以弗所教會的光景相當好,很叫保羅喜樂。

在寫完哥林多前書之後,保羅就離開以弗所,往哥林多去。他的遲延,為的是要寬容哥林多信徒,他不願帶著憂愁到他們那裏去。後來,他聽見哥林多信徒讀了他的前書,就悔改了,也接受他的歸正,保羅就歡歡喜喜地去看他們。當他留在哥林多時,就寫信給在羅馬的信徒。在羅馬書中,保羅完全沒有題到說方言或醫病的恩賜。從哥林多教會的經歷,他深深知道這些神奇的恩賜,對教會所產生的嚴重的破壞。哥林多教會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在寫羅馬書時,保羅也題到在基督身體中恩賜的功用,他強調憐憫、彼此相愛、接納款待信徒,一些正常卻是滿了生命的恩賜。這就說出保羅對說方言和其他神奇恩賜的態度。只有在生命中漸漸的長大,結出聖靈的果子,才能建造教會。22

在新約其他書信中,我們也看不到這些神奇的恩賜。這可以證明,所有使徒們對這些神奇恩賜的態度了。整本新約聖經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要將神聖的生命分賜到信徒裏面,叫他們在這生命上長大成熟,彼此建造基督的身體,來完成神的經綸。對於有利於這神聖經綸的,聖經裏會一說再說。而沒有正面積極價值的神奇恩賜,雖有其地位和功用,但是不要高抬牠們,本末倒置,而影響了信徒的成長和教會的建造。

歷史上一再證明,說方言和醫病趕鬼的神奇恩賜,很容易叫人上癮。叫人只顧追求屬靈的興奮,而完全不顧其他,更不用說為著建造教會了。有些人拼命追求說方言,不去分辨方言的真假,或被邪靈所附,或是以人工代替,還鼓勵催促別人同樣作假。更有狂熱追求的,失去了節制,而引發了淫亂,或藉機斂財,不但毀了他們屬靈的前程,更叫基督的見證蒙羞,招來不信者的嘲譏。前些年間,美國的倍克夫婦(Jim & Tammy Bakker)即為一例;而在本世紀初期,當靈恩運動傳到中國北方時,亦有淫亂之事發生。今日,有一些靈恩人士打著醫病的招牌,其中假多於真,到處搜刮錢財,和江湖術士不相上下。但是彼得和保羅,是以醫病為其主要傳道之題目?還是傳講那叫人得救,供應生命的基督呢?還有一個靈恩派的特點,就是在他們中間,分裂的情形特別多。光追求屬靈,而不願背起十字架,不顧基督身體的合一,就連他們的一些領袖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光景,感到痛心。23這不就是哥林多教會的光景嗎?

其 他

從語言學方面來看,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用來作溝通而有的。語言學家承認,就是最簡單的語言,也必須有一些基本的字母,有母音和子音,作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成為可切分、辨認的語音(segmental phonemes),才能表達意思。像英文有二十六個字母,組合成三十一個或三十八個語音。數目的不同是因著不同地區的口音而有的。中文的注音符號也有三十七個,再加上四聲,可以產生五十個以上不同的語音,所以中文可以算是相當複雜,卻是非常達意的語言。就算最簡單的夏威夷方言,也有十三個可切分、辨認的語音24,因為他們的生活較為簡單,所表達的意思也比較簡單。有語言學者將一些說方言者,在聚會中所說的錄了下來,可辨認的語音,卻不超過十個,連生活簡單的夏威夷土著,所要表達的都不如,卻有繙譯的人繙出深奧的豫言,和複雜的事物。這是不可思議呢,還是太離譜呢?靈恩派可能會說,這是天使的語言,或這本是神奇的事,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但是,行傳二章裏的方言,都是可辨認的家鄉話。

在希臘原文裏,當使徒或信徒說方言時,所使用的字是γλωσσα, Glossa,它是指舌頭或一種語言。在行傳二章六和八節,眾人聽了使徒們說方言,則是用διαλεκτοs, dialektos,這個字日後就演變成英文裏的dialect,是指家鄉話說的。但因說方言這事在歷史上所造成的爭論,在神學研究方面,就以Xenolalia 來指說一種『說的人所沒有學過的方言』,而以 Glossolalia 來指一種舌音,是沒法相聯於任何一種語言的。前者就是行傳第二章裏使徒們所說的方言,那是從加利利來的使徒沒有學過,但在聖靈澆灌之後能說的一種神奇恩賜;而後者是靈恩派人士所強調的方言,其實這舌音不能算是一種語言,它與可辨認的方言或家鄉話,截然不同。

前面我們所題的帕漢在其弟子有說方言的經歷之後,他本人也經歷了靈浸,強調說方言是第三種恩典,是信徒成為基督新婦的印記,於他們完成了傳福音的大使命之後,將在大災難之前被提,而沒有說方言的基督徒則將被留在世上,經歷大災難25。這種沒有聖經根據的信仰,造成了靈恩派裏的分裂。而他的宣稱,亦可代表一些說方言者的神學離奇之說,不足採信。他是有經歷靈浸和說方言,但是將之扯出聖經的範圍,難怪一些正統人士,包括靈恩派裏的明達信徒,不屑與其為伍,相題並論了。在美國的一個極大靈恩團體 The Assembly of God,也在經歷一段說方言的歷史之後,漸漸轉離人為的舌音,不再強調說方言了,而注重回到神的聖言,和一些正統的真理教導了。

保羅使用『天使的語言』一辭,在林前十三章第一節的口氣,是稱讚說方言呢,還是貶低呢?只要讀一下那裏的一兩節經文,就會非常清楚了。另外,聖經中記載天使對人說話,都是說人能懂得的話,像天使對施浸約翰的父親,對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都是說他們聽得懂的話。所以保羅所說的天使的語言,與萬人的方言並列,再加上他說,『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這是稱讚呢,還是貶低呢?

繙方言也是一種屬靈的恩賜。經常是有人說了很長的一段,所繙出來的,卻是相當短,而且是經常的那幾句。像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像你們要有信心,必見神的榮耀;像神將在你們當中行奇妙的事等等。若將所說的方言錄下來,然後分別請那些自稱會繙的人繙,十之八九,沒有兩個是繙的一樣的。如果問他們這是那一種方言,也沒有幾個人能答得出來。這就不像行傳裏第二章時,那些聚集的人聽到使徒們所說的,可以明確地把方言的來處說出來。另外,王守仁在他的《從新約聖經看靈恩運動》一書中,也有一些相當詳細而精闢中肯的評論。26

結 語

對於神在各種情形下,祂使用聖靈的恩賜見證祂的大能,叫人相信福音,接受基督耶穌作永遠的生命,也使用這些恩賜,除去攔阻祂經綸行動的事實,我們要敬拜和讚美祂。我們也承認聖靈在二十世紀藉著一些清心愛主的信徒,迫切祈求,為教會帶來了屬靈的大復興,更願效法他們為了傳揚福音,帶進主的國度,那種不顧一切,只願將福音傳到地極的精神。只是,我們要先搞清楚,究竟我們所傳講的內容該是甚麼。神的心意究竟是要叫人只驚奇祂的神奇偉大,還是要得著祂的生命,而彰顯祂的一切美德?聖靈的澆灌帶來能力,就是為了傳揚福音,造就信徒,而建造教會,執行神的經綸。聖靈的澆灌絕不是滿足人的好奇心或炫耀感的。

約翰福音裏,有幾次題到,主耶穌在人面前,不願意行神蹟,就是當人要求祂行神蹟時,祂也不作。祂知道人心裏所存的是甚麼(二23~25,六26)。又題到耶穌雖然在人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祂(十二37)。我們若以一些屬靈恩賜吸引了人,也要他們依樣畫葫蘆,去說方言和醫病呢?是不是那些畫得出來的,才能算是得救的;那些畫不出來,而接受了基督的,就不算是得救麼?若是畫不出來,是不是也用人工,而不依靠聖靈呢?而且,神所要的教會是不是就像哥林多教會那樣,大家都求說方言、發肉體,搞得教會裏面混亂分爭,沒有次序呢?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究竟是怎麼說的呢?奇怪的是,保羅在林前十四章,清清楚楚的矯正說方言和那些神奇恩賜的勸勉,到了許多靈恩派的手中,林前十四章卻成了他們大講特講說方言的依據,不顧上下文,將之解釋為保羅鼓勵大家說方言了!這種將神的話故意曲解,以迎合己意的作法,難怪主耶穌要說,你們這不法、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今天他們離開神的經綸,到那日,也要被主趕離開的。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了許多話,他也要哥林多信徒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十一1)。他願意這些被迷惑的嬰孩信徒,能回到基督,享受基督作他們一切的豐盛供應。猶太人要神蹟,希利尼人求智慧,保羅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一22~24)。哥林多的信徒讀了保羅的第一封信,就悔改了。今天,靈恩運動裏的信徒,是否也有悔改呢?也能如此來效法基督,效法保羅,為神的經綸而完全擺上呢?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六章十九節請信徒為他祈求,使他得著口才(不是說方言),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是不是所有信徒都能效法保羅,得以有口才,得以認識基督,而來傳揚基督呢?願我們都這樣來效法保羅。

«王生台»


1. 1. Lesslie Newbign, The Household of God: Lectures on the Nature of the Church, New York: Friendship Pr., 1954, Preface.
2. 李常受, 新約聖經恢復本, 臺灣福音書房, 1995, 第七版, 哥林多前書一章九節註3
3. Menno Simons, "A Consoling Admonition Concerning the Sufferings, Oppressions, and Persecutions of the Saints for the Word of God and His Testimony," A Foundation and Plain Instruction of the Saving Doctrin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Printed in Europe, A.D. 1565, pp. 275-325.
4. William C. Placher,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83, pp.50-51
5. Paul Onica, "Lessons from Montanism," Affirmation & Critique, Vol. II, No. 1, January 1997, p.52
6. McCracken, History of the Church of God Missions, Cleveland, Tenn.: Church of God Publishing House, 1943, p.8
7. Charles W. Conn, Pillars of Pentecost, Cleveland, Tennessee: Pathway Press, 1956, p.34
8. David du Plessis, The Spirit Bade Me Go, The Astounding Move of God in the Denominational Churches, Plainfield, New Jersey: Logos International, 1970, p.8
9. Cited by Prudencio Damboreiena, S.J., Tongues As of Fire, Pentecostalism in Contemporary Christianity, Cleveland, Ohio: Corpus Publications, 1969, p.66, Original source is not available.
10. Walter J. Hollenweger, The Pentecostals,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 in the Churches, Minneapolis, Minnesota: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71, Appendix. Melvin L. Hodges, A Theology of the Church and Its Mission, Springfield, Missouri: Gospel Publishing House, 1977, p.19
11. Pentecostal Churches,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 14, 1984
12. 李常受, 生命的經歷, 臺灣福音書房, 第十四篇
13. 同註12
14. 同註12
15. 有人可能會問, 那時我們還沒有從肉身所生, 這怎麼可能?在神方面的客觀事實, 是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的。就如以弗所第一章說, 神在創立世界以前, 就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 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 沒有瑕疵。又因愛我們, 就按自己意旨所喜悅的, 豫定我們得兒子的名分。在創立世界以前, 那有我們呢?可是神不是揀選了我們, 並豫定我們得兒子的名分麼?而且, 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 只有兩個強盜和祂同釘, 雖然他們不是與主耶穌一同釘在同一個十字架上, 但是他們兩個強盜總比使徒保羅更有資格說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罷。可是保羅在加拉太書第二章, 清清楚楚說, 他與基督同釘了十字架。在基督被釘之時, 我們所有相信的人, 也都與主同釘了。這是屬靈的事實, 是在時間和空間之外的, 是我們用信心相信神的話, 而能支取的。
16. 在希臘原文裏, 充滿和充溢, 是用不同的字來說明的。『充滿』是用plhrow, pleroo 是浦利路, 指在裏面充滿器皿, 如同使徒
行傳第二章第二節所用, 好像一陣暴風充滿了使徒們所在的屋子。還有在行傳第六章說司提反是滿有信心和聖靈的人, 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五章十八節鼓勵信徒要被靈所充滿, 都是用 plhrow, pleroo 這個字。但是講到像液體一直加入一個容器而滿溢出來, 就用 plh(w, pletho 是浦利奏, 這是指在外面充溢。門徒在裏面和素質一面被聖靈充滿-浦利路, 是為著活基督徒的生活。門徒在外面和經綸一面被聖靈充溢-浦利奏, 是為著執行基督徒的職事。在裏面充滿的靈, 乃是素質的靈, 是在門徒裏面;在外面充溢的靈, 是經綸的靈, 是在門徒身上。每一位在基督裏的信徒, 都應當經歷聖靈這兩方面。參新約聖經恢復本使徒行傳二章四節註2。
17. 在神的經綸裏, 神在舊約時代揀選以色列人作祂的選民, 而把外邦人撇在一邊。到了新約時代, 雖然基督耶穌的救贖是為所有人的, 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 但是在祂執行經綸的次序上, 還是先從以色列家開始, 然後到半混血的撒瑪利亞人, 最後才到外邦人。主耶穌在使徒行傳一章八節告訴門徒說, 『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 你們就必得著能力; 並要在耶路撒冷, 猶太全地, 和撒瑪利亞, 直到地極, 作我的見證。』就是這個救恩的順序。
18. "Tongues, gift of", The New Encyclopadia Britannica, MicropediaVol. X, 15th Edition.
19. Hunter, Receiving the Baptism, p.54, 採自王守仁, 從新約聖經看靈恩運動, 中台神學院, 1993, p.16
20. 李常受, 哥林多前書生命讀經, 臺灣福音書房, 第五十七篇
21. 同註20, 第六十篇
22. 同註20, 第六十二篇
23. Michael Harper, As At the Begin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Pentecostal Revival,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65, pp.112-117
24. Charles F. Hockett, 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 New York: MacMilian Publishing Co., Inc., p.93
25. Charles F. Parham, A Voic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Baxter Springs, Kan.: Apostolic Faith Bible College, 1910, pp.30-32; Stanley M. Horton, ed., Systematic Theology, Springfield, Missouri: Gospel Publishing House, 1994, pp.16-17
26. 王守仁, 從新約聖經看靈恩運動, 中台神學院,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