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神學與真理的準則

新派

士來馬赫

所謂近代神學泛指十九世紀以後之神學發展,普通學者公認自士來馬赫(Schleiermacher)開始。近代神學又名新神學、自由派神學,更有稱之為不信派神學。此派神學主要源於更正教的不同派別。偶爾在天主教神學家中也有其從者。學者大致同意牠的起因,乃是基督教對十七、八世紀之啟蒙運動的反應1。啟蒙運動以人為中心,高舉科學、人文哲學,後期更發展為浪漫主義。此運動開頭注重理性,後來追求感性。然而無論感性也好,理性也好,皆脫不了以人為宇宙之中心的思想。神、聖經、靈魂歸宿等問題皆被列為次要。宗教被視為落伍,聖經被視為神話,基督教對此派學說曾一度幾無還手之力。所謂新派之興起,其實用心良苦。目的為挽救基督教,不至被哲學之狂瀾淹沒,不至為時尚所淘汰。以士來馬赫為首的一批神學家,放棄堅持聖經與信仰的客觀立場,而從主觀方面,探討信仰之意義。在這種空氣之下,真理從絕對的準則變成相對的東西,真理的標準也就視乎各人主觀的感受而定。人們既認為真理是一主觀無定的東西,就根本談不上任何真理的準則了。


註1.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始於十七世紀而終於十八世紀末,其對宗教影響可參 Stanley J Grenz & Roger E. Olson, 20th Century Theology , IVP, 1992, pp.15 -23

註2. 改教運動後期並十六﹑十七世紀歐洲之屬靈頹廢局面,可參 Theodore G. Tappert, Pia Desideria, P. J. Spener, Introduction to Pia Desideria, Fortress Press, 1964, PIETISTS, pp.1-8, Peter C. Erb,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Spirituality, Introduction, Paulist Press, 1964, pp.1-4。更正教靈性低落,崇拜死沉, 名神學家John Gerhard之德行之一, 為「從未於崇拜內打瞌睡」, 靈命之淪落自此可見一斑。


士來馬赫的「宗教論」指名為答辯所有「有修養之蔑視宗教者」(Speeches to The Religious Cultured Despisers)。本身乃一護道文章,以人類本身經驗為本,證明凡人皆有所謂「絕對依賴感」。而此「絕對依賴感」即宗教感,亦即神之定義。這種說法一方面有其道理,因凡人皆有敬畏之心,中國人謂「三尺之上有神明」。一種景仰造物主之心情,人皆有之。改教運動後一百多年,更正教從活潑的信仰轉到死的更正教經院哲學 (Protestant Scholasticism)裏,咬文嚼字,在神學名詞上打轉。基督的生命被擺在一邊,信徒生活腐敗頹廢,改教精神名存實亡2。士來馬赫之反應,題醒世人基督教非僅一儀文教義之宗教,更是主觀感受的經歷。然而此目的雖為可貴,其內容卻極空洞。聖經所講的經歷,是人因重生得救,接受聖靈後而有的屬靈經歷。其結果不僅叫人具有所謂「依賴感」,更是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又叫人與神交通,被神充滿,甚至更叫人『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與主同死,不憑己活,乃憑基督賜生命之靈而活。此為聖經之正統主觀神學或經驗神學。士來馬赫之「依賴感」,只是從客觀字句轉往主觀經歷之初階,尚不能稱之為入門,更不能登正統之大雅之堂。

強調個人主觀經歷,並非不對。基督教原來就不是一個空洞的哲學,而是一個主觀的經驗。但是,個人的經歷,必須受神的話限制。所有屬靈的經歷,必須是聖經裏所已經啟示的經歷。經歷不能代替聖經,更不能違反聖經。新神學派的經驗論,是一種脫離聖經規範的經驗論,是一種否定以神聖啟示為基礎的經驗論,是一種純粹以人為本的經驗論。此種經驗論,並不是建造在真理的基礎上,故根本談不上真理。

士來馬赫之後,新神學的發展層出不窮。其中有士來馬赫之門生立敕爾(Albrecht Ritschl),提倡宗教之目的為抽象的釐定審核「價值」。聖經主題為神的國,而耶穌僅為一道德完人。其門生哈納克(Adolf Harnach)為耳熟能詳之神學家並史學家,亦為新派權威。他認為聖經主要信息為神是父,世人皆神子,耶穌教訓之總綱為愛人如己。他之同窗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在美國則發展社會福音,將聖經真理淪為社會改革學。步入本世紀,新派諸神學家各顯神通。如田立克(Tillich)提倡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布特曼(Bultmann)的「化除神話論」(Demythologization)等,以及一批「新正統派」(Neo-Orthodoxy)人士,如:巴特(Karl Barth)、卜仁納(Emil Brunner)、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等,各搞花樣,企圖重新定義基督教的信仰。

在這一大批神學觀念中,很難談得上真理的準則問題,因為他們對基督教基本信仰皆各有一套哲學理論。而這些理論都不是建立在聖經的明文啟示上3。本文目的並非討論新派神學,只是將新派中有關真理準則之命題加以研究。故在此不詳論各派學說的細點。

經文批判

新派神學的另一產品,乃是經文批判。啟蒙運動經洛克(John Locke)等世俗哲學家鼓吹後,大為崇尚科學,盲從理性。從十九世紀開始,神學家以研究分析古典文學的手段來分析聖經。先是考究古卷,比較經文,此為低級批判學。後進而從文體格調、歷史文化背景等分析聖經,此為高級批判學。於前一世紀,高級批判學在德國盛極一時。許多有名的神學家如普西(Pusey)、哈納克(Harnack)等皆受其影響至深。這學說於本世紀初又蔓延至歐美各大神學院。二次大戰後,更深遠地影響福音派。

經文批判的難處,乃是太過強調理性的功用。在明白神的話上,理性有牠一定的功用,這是從古到今所有解經先賢所同意的4。但是人不能單憑頭腦去認識神的話。神的話乃是神的啟示,啟示與理性大不相同。改教以前,天主教認為真理的準則是聖經與傳統,這兩者相題並重。改教家最大的爭論點,即否定傳統,而以神的話代之為獨一之權威。自啟蒙時期起,基督教受世俗影響,開始視理性為另一權威。漸漸從獨尊聖經變為聖經與理性雙權並重。改教家千辛萬苦所趕走的「傳統」寶座,今天被「理性」佔據了。原先天主教之教師席屬於教會,今天這位置被「理性」搶走了5。事實上,新派不單將聖經與理性並肩排列,更是將理性駁架於聖經之上;以理性批判聖經,驗核聖經。所有聖經的啟示,必須接受理性科學的批判。凡經不起理性批判的,一概拒絕。

理性批判主義,通常企圖以其所謂「客觀」態度,分析經文之背景文化、風格、語體等機械性因素,以期了解經文本意。此等研經方法,即使許多保守派人士也認為是惟一正統解經方法。只是綜觀歷史,以這方法解經的,絕對不佔學者聖賢中之大多數6。連主耶穌自己解釋舊約,也沒有用這種理性分析解法7。倒是撒都該人,有這種崇尚理性的傾向8(太二二23)。我們不能讓「傳統」分佔聖經的權威。同樣,我們也不能讓「理性」分佔聖經的權威。真理的準則乃是聖經,而聖經的權威是獨一無二的。今天信徒在接受任何解經法時,切不可盲從理性,迷信頭腦分析,不然會落入新派的陷阱裏。

神的話或人的話

在此,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經文批判之問題的根柢。


註3. 後新派神學家 G. Lindbeck認為, 自士來馬赫起, 神學之責任只為描寫宗教經驗, 根本無真理非真理之分。故此, 神學根本沒有負擔真理﹑見證真理之責任。參Alister McGrath, A Passion for Truth, IVP, 1996, p.151

註4. 奧古斯丁之名言為「以信心為本求知」(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 即求知不是僅為求知, 乃為驗明信心, 見證信心, 加強信心。中世紀之安瑟倫(Anselm) 之Proslogian, 以理性證明神之存在, 亦同出一轍。阿奎那(Aquinas)更清楚指明, 理性之作用為服侍神學作神學之使女(ancilla)(見Anselm of Cantebury, Proslogion,A Scholastic Miscellany, Westminister Press,1956, pp.69-93,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a, Ia q.1 aa.1,8 )。

註5. 見Gerhard Maier, Biblical Hermeneutics, Crossway Books, p.167,179

註6. 同註5,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Exegesis, pp. 68-73

註7. 見 Robert M. Grant, A Short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Fortress Press, pp. 8-16 新派將耶穌這種超理性的解經, 視為攻擊話題, 見D. Edward and J. Stott,當代神學對話, 校園書房,頁96-97

註8. 撒都該人是古代理性派, 不信復活。


研究經文批判學的學者於近一百年內不乏其人,許多都是飽學之士。只是經文批判的基本出發點,是以聖經為人的話。雖然部分有保守派傾向的人士,會承認在人的話外更有神的啟示、神的默示。但他們從事的批判工作,是純粹從人的話語作出發點。因為假若聖經純粹是神的話語,則無從批判。人能批判神的話嗎?人能分析神之啟示的語體格調嗎?神若說了話,人就只能聽話,但是聖經不是神直接的說話,也不是藉天使寫的話,乃是神藉人寫的話。所以聖經當然就有人的成分。不信派經文批判家與福音派經文批判家的分別,不在手法,只在前者只信聖經是人的話,不信其中有神的成分;而後者相信聖經既有神的話,又有人的話。

問題是:究竟聖經那一部分是神的話,那一部分是人的話呢?在此,新派、新正統派、基要派、福音派議論紛紛,各有己見。

從教會初期一直到改教時期,所有知名人士,如游斯丁、特土良、俄利根、奧古斯丁、阿奎那、路德等,皆以聖經為神的話。雖然他們也承認聖經是人寫的,但是人的成分不強。人最多不過是神手中的筆,神的書記,抄錄員等等9。到啟蒙時期後,重心則開始轉移,聖經從神的話轉為人的話。寫聖經的人不再被視為無自覺的筆桿,而是有自覺的「使者」10。然而雖有自覺,仍是神的使者,而不是說自己話的人。其後新派勢力越來越強時,對聖經裏人的成分就越來越注重。這時就有不同的神人組合理論出現。有認為此二者是並排進行,互不侵犯;有認為人的成分使神的啟示脫不出人為錯誤因素;亦有認為此二者彼此調和,互相關連11。

在中國的教會領袖中,倪柝聲弟兄曾在這問題上有過詳細的討論。雖然他並沒有企圖建立一套聖經論的神學系統,他的目的乃是幫助信徒明白聖經的本質。然而他對聖經中神的話之成分與人的話之成分,作了獨到的解釋。連西方神學界也鮮有如此見解。我們將其看法於本刊另文討論。(見下文《聖經的本質》)

正統與異端

今天許多保守派人士,一方面對新派神學少有認識,另一方面對新派人士又存有極大的戒懼。雖然明知其學說推翻聖經之權威,卻又不敢大膽稱之為異端(按:反過頭來,新派則可肆無忌憚稱基要派為「異端」12)。基要派與福音派,每談異端,只點名「耶和華見證人」、「摩門教」等派別。但是摩門教與耶和華見證人皆相信聖經。只不過一個隨意加增聖經,另一個則隨意解釋聖經而已。但是新派神學,不只是隨意加增或解釋聖經,更是否定聖經,指責聖經,批評聖經,詆毀聖經。但因為提倡此學說的學者教牧,充斥在各基督教、神學院、大專院校、教會團體中。以致沒有多少神學家敢稱之為「異端」,只稱為「新派」、「自由派」,或最多「不信派」。此為最大之諷刺。多少保守派、基要派、福音派教會長執,肆意定罪異己之小團體為「異端」,吹毛求疵。但對這些連聖經都不信的人士,卻不敢吭聲。一面自命為捍嶋真理之勇士,一面又與這等新派人士稱兄道弟。一面警告人嚴禁接觸所謂異端人士,一面又多方尋求與這些不信聖經,不信基督之神性,不信救贖,不信神蹟,不信童女懷孕,不信復活的人「對話」。若基督教神學是基於聖經的神學,則否定聖經之學說豈不足彀資格被列為異端?若正統與異端之分別,不是根據對聖經的肯定與否定,則這種對正統與異端的評估,絕對不是根據聖經的評估。任何評估若不是根據聖經,則很明確地不是基督教的立場,也就是名符其實的「異端」了。

聖經所面臨理性的挑戰,並不是甚麼新奇的命題,也不是只有神學家纔會面對的考驗。每一個信徒一信主以後,就會被問及創世記、啟示錄、世界末日、神蹟異事等問題,而每個信徒多少也曾為這些問題辯護過。他們的答案,許多時候比保守派或福音派神學家所撰寫的學術性答案更直截了當,更平易親切,更能說服他們所接觸的人士。他們與神學家惟一的不同,可能是他們比神學家更勇敢,更不遺餘力,更不怕失面子。新派認為以理性人士之面貌出現,就可以抵擋世俗理性主義的攻擊。但事實上,站在他們戰線上的人越來越少,他們所蔑視的古舊保守派教會卻蒸蒸日上13。在此同時,他們所要尋找「對話」的世俗大學、社會知彥,對他們則冷眼漠視,並不欣賞。他們千辛萬苦在大學中謀求獲得的「比較宗教」、「比較基督教」等學席,則是蕭條冷清。他們對保守派的傲慢,沒有減少後者之從人;他們對世界所送的秋波,也沒有提高他們的身分。

基要派


註9. 同註7, 頁125

註10. 同註7, 頁128

註11. 部分福音派學者如J.I. Packer, I.M.Marshall持此見,同註7, p.130


新派的自由神學,並不是所有信徒都能接受。自本世紀初起,就有所謂「基要派」之興起。其實所謂基要派,並不是指一個新的派別,而是那些不同意新派之偏離聖經、違背傳統之作風的人士。這些人士佔信徒的大多數。雖然在神學院中,自本世紀初,越來越多人接受自由神學。但是在廣大信徒中,接受這些思想的仍在少數。一般說來,基要派乃是指維持聖經基本信仰的更正教教派。一九一○年,美國出版了一系列十二本書,名為「基要真理」(The Fundamentals),共六十五個題目。其中包括聖經權威、基督神性、童女懷孕、十架贖罪、肉身復活等基本聖經真理。許多人認為「基要派」這名字,就是從這裏來的。二十年代,在美國田納西州,發生了所謂進化論與聖經大辯論。基督教新派與舊派之對壘立場更尖銳化。新派高舉科學,舊派堅持聖經。舊派被視為反科學、反進步,而新派則蔑稱這些守舊人士為「基要派」。

基要派真理準則

「基要派」所持守的信仰,究竟是甚麼呢?福音派名將John Stott曾列舉「基要派」之八大特點14:「1.懷疑學術與科學的功效,有時退化成反智派。2.認為所謂聖靈的默示,就是機械式的複寫。因此否認聖經中有人文與文化的特性,當然也不認為有聖經考據之批判與仔細釋經的必要。3.對英文欽定本的尊崇一派天真,近乎迷信。看欽定譯本為近似神所默示的作品。因此,忽略在經文本身的考據下功夫。4.字句解經(Collins英文字典說,字句解經就是照聖經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聖經),因此忽略有些地方是詩歌,是隱喻,是象徵。5.採分離主義的教會觀,又不認同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及普世教協。6.對文化持禁錮的態度,因而導致種族歧視及興盛神學的惡果。7.除了贊同人類的博愛與右派政治外,反對福音有社會性的含義。8.堅信前千禧年派的來世觀。對豫言較持當代教義性的解釋,包括無條件的擁護錫安主義。」

以上所列舉諸點,大有言過其實之處。許多所謂「基要派」人士,包括美國最大更正教派「美南浸信會」,皆不墨守成規地遵守以上八點。在此我們不去討論該八點所包括之範圍,只就聖經權威與解經原則兩件事加以分析。

強調個人主觀經歷,並非不對。基督教原來就不是一個空洞的哲學,而是一個主觀的經驗。但是,個人的經歷,必須受神的話限制。所有屬靈的經歷,必須是聖經裏所已經啟示的經歷。經歷不能代替聖經,更不能違反聖經。

Scott先生認為基要派「否認聖經中有人文與文化的特性」。若這是真的,當然不對。聖經有人的成分、人的味道,這我們在上文已經討論過。只是基要派若高舉聖經為神的話、神的啟示、神的亮光、神的書,這不但準確,更是必須。事實上,自第一世紀末至十八世紀,這是所有教父學者所公認的立場15。批評基要派的人,認為基要派信徒相信,神是「機械式」的把祂的啟示傳達與聖經作者。而聖經作者的工作,只是作神的手筆、神的書記。批評的人認為這種看法否定了人的成分、歷史的價值、文化背景的因素等。但平心靜氣而論,這種看法乃是正統神學一千多年來一貫的立場。俄利根云:「聖書並非人為著作,乃萬眾之父因祂的旨意,藉耶穌基督,經聖靈之感動,所完成並傳留下來的文字。」16奧古斯丁云:「聖經每字每句皆源於聖靈之旨意」17。中世紀之神學,主要以聖經為基礎,連奧祕派人士如Bernard of Clairvaux, Thomas A. Kempis等,也離不開聖經的範圍18。聖經為神的話,這思想於阿奎那、路德,以後之學者如Flacius,以及日後在更正教經院學士中皆極明顯。十七世紀的敬虔派作者,如:Spener,Bengel皆同意此看法。Flacius云,「聖經出自神,藉人手寫成」。Bengel云,「聖靈藉眾使徒說話」。又云,「聖經乃是神寫給我們的手書」19。從十七世紀至今,此立場一直被視為「普世教會之公認信條」20。不但如此,歷代不同教會領袖(如:大貴格利,路德馬丁等)曾多次以聖經作者為「筆桿」、「鋼筆」、「書記」、「祕書」、「代書」等。天主教將聖經作者比喻為音樂樂器,或匠人工具21。意即作者本身主觀意見並不參與在神的話裏。綜觀上述,聖經為神的話語、神的啟示,乃是教會兩千年來的一貫信仰,而非少數人堅持的偏激立場。 「基要派」如真的「否定聖經中有人文與文化的特性」,當然不對。但假若批評「基要派」的人,是以此借題發揮,暗中高舉聖經中人的成分,而低估神的啟示,這也是錯誤的。聖經主要是神的話,其次纔是人的話。若聖經光是人的話,或主要是人的話,則聖經不能成為真理的準則,更不能成為信徒所倚賴的獨一權威。


註15. Robert P. Lightner, Handbook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Kregal Publications,pp.5-6

註16. Origen, De Principiis, Bk IV,2.2

註17. Contra Adimant c.11,見Maier, 同註7, p.125

註18. 見McGrath, 同註3, p.57


字句解經

前文對基要派之另一非議,乃是基要派注重「字句解經」。所謂「字句解經」,或「字面解經」,照字典下的定義,乃是「照聖經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聖經」。究竟這種解經是對或不對?聖經的話,當然有其字面上的意思,但是同時也有其字面後的靈意。光注意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會錯過字句後所隱含的靈意。譬如,舊約的詩篇十六篇原是講到病得痊愈的詩,新約使徒行傳則引之證明彌賽亞從死裏復活(徒二25~28)。聖經若光有其字面上的意思,則許多段落與我們基督徒毫無關係。主耶穌自己經常用靈意解釋舊約的聖經。假若否定靈意解經,則整本舊約聖經,只能算作猶太人的猶太教經典與歷史。不能算為基督教的聖經。

Robert Lightner是基要派大本營達拉斯神學院的系統神學教授,他認為基要派(他稱為「福音派」),絕對不接受靈意或寓意解經,只接受字面解經。然而即使他也得承認,聖經有些部分無法按字面解釋(如啟示錄之豫言等)22。古教父俄利根是首先倡導靈意解經的人之一。他題出許多舊約新約經文,不能以字面解釋的例子23。他以後的奧古斯丁,也有同樣的見地。奧古斯丁初期不能接受基督教之原因,乃受其摩尼教(Manichaeism)背景之字面解經之誤,後藉安坡羅修(Ambrose)開啟,始以靈意認識聖經,頓然大悟,接受基督24。初期教會解經者分兩大派,一派以巴勒斯坦之安提阿為首,主理性、重字義;另一派以埃及的亞歷山太為首,輕理性、重靈意。 前者重基督之人性,後者重基督之神性。此二源頭分別影響東西兩教。西方以拉丁文為主的天主教,重理性;而東方以希臘文為主的東正教,則重屬靈。事實上,正確的解經方法應該兩者兼顧,彼此平衡。先研究字面意義,進而探討屬靈意義。

聖經本身的性質乃是靈。牠雖然包含人的成分,但其本質,卻與任何其他人類的文字不同。聖經是屬於另一個範圍,另一個境域。我們不能以任何人類文化範圍所熟識的工具,去了解這不是屬於其範圍內的東西。聖經說,只有靈能敬拜靈,靈能見證靈,靈能認識靈。

基要派之強調「字面解經」,有其歷史背景。中世紀天主教太過偏於主觀解經。故文藝復興後,學者如Erasmus等,加上改教家如路德、加爾文等。開始高舉字面解經,即以聖經本身意義解釋聖經,而不將外在因素色彩加諸經文上。此立場當然正確,亦有必須,與「惟獨聖經」(Sola Scriptura)精神吻合。這種持守字句本義的精神,於初期對抗天主教的傳統極其有效。但後來越演變越偏激,到十九世紀,則演變成經文批判主義。理性不單抬頭,更進一步控制全局,成了主角。牠不但目空傳統,更推翻聖經本身。今天自由派對保守派的攻擊,為更正教獨尊「字面解經」的惡果之一。

我們並不反對客觀的研究聖經,也並不否定許多聖經學者在歷史文化、語言修辭上的貢獻。因著這些勞苦耕耘,我們對聖經的背景纔能有更深更廣的認識。只是我們永遠要記牢,聖經不單是人的話,更是神的話。既然聖經是神的話,則必須以靈、以真,纔能了解其真諦。沒有聖靈的啟示,我們無從認識神的事。我們若不是一個活在靈裏的屬靈人,也不能進入神啟示的領域。

聖經無誤

基要派另一特點,就是相信「聖經無誤論」。所謂聖經無誤論,就是主張聖經一點錯誤都沒有。不單在意思上沒有錯誤,就是在任何一字一句上都沒有錯誤。這一點不但新派不能接受,連許多保守派人士都不能接受。他們認為聖經有許多地方前後不一致,甚至彼此矛盾衝突。基要派認為,至少聖經原稿沒有任何差錯。一些前後不一致的地方,主要是因手抄稿之錯誤而引起的。新派又指出聖經有許多東西,是科學無法解釋的。基要派認為這些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並非真的不能解釋,只是憑現有科學知識不能解釋而已。待日後科學進步或從別的角度觀之,還是可以解釋的。

我們欣賞基要派對聖經的那分忠誠,這種忠誠是絕對必須的。假若我們相信聖經是神給我們的書,那如何能接受這本書中有任何錯誤?假若有錯,那豈非神說錯話?任何愛主的人,都愛聖經,也都一心渴慕順從聖經。假若說聖經有錯,則豈非我們所愛、所順從的神的話有錯了?我相信,沒有一個誠心愛主的人能接受這種說法。

當然,我們並非不知道聖經有許多彼此矛盾的地方,也有許多似乎科學不能解釋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此武斷聖經有錯。我們只能說有許多事我們不懂,或我們解釋不來;卻不能因為不能解釋就視之為有錯。我們說聖經無錯,並不是如同一些反對人士所言,把聖經當作神,崇拜聖經字句,將聖經視為敬拜的對象。我們相信聖經只是神的話,而不是神自己。但牠雖然不是神自己,卻與神一樣真實。神既不能錯,祂的話自然也不能錯。後文我們將討論福音派在這問題上如何尋求變通。對於這些變通的理論,我們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在這裏我們得先定下大前題。大前題是我們對神的話的尊重不能減輕,對聖經的尊重不能打折扣。這是我們必須持守的。在這方面,我們認為基要派的堅定與執著是對的。


註23. Origen,同註16, III,1-3 註24. 見Grant,同註7, pp.78-79


當然,在堅持聖經的無誤性同時,我們必須題醒自己,聖經本身的性質乃是靈(約六63)。牠雖然包含人的成分,但牠的本質,卻與任何其他人類的文字不同。牠是屬於另一個範圍,另一個境域。我們不能以任何人類文化範圍所熟識的工具,去了解這不是屬於其範圍內的東西。聖經說,只有靈能敬拜靈(約四24),靈能見證靈(羅八16),靈能認識靈(林前二11~14)。只有用與聖經本質相同之靈,纔能認識聖經之本義。基要派雖然堅守聖經的無誤性,抗拒新派之狂潮,但卻有嫌落在字句的毛病中。真理不僅是一個字句,更是一個實際。事實上,「真理」一辭的正意乃是「實際」。也就是說,真理乃是聖經內涵的實際。故此,真理不僅是一本書,更是這書所彰顯的實際。這實際就是靈,就是生命,這一點是基要派所忽略的。

福音派

背景

我們並不反對人閱讀教會歷史,研究歷代神學,但一切都得以批判的眼光閱讀之。不能囫圇吞棗,照單全收。任何應該接受的就接受,任何應該反對的就反對;需要肯定的加以肯定,需要否定的加以否定。這種批判性的閱讀纔是正確的。傳統無論如何被尊重,但卻永遠是在聖經的腳下。只能以聖經批判傳統,不能用傳統包含聖經。

第二次大戰以後,基要派中一些年輕分子,開始對基要派過分保守之立場不滿。認為需要向知識界、學術界敞開,甚至向他們有學習、有吸收,以致有對話。這種風氣,隨著大眾媒體傳播,葛理翰等佈道工作,慕迪神學院之帶動,並《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之發行等漸成一股勢力。此運動之支持人,自命為「福音派」,而將自己有別於舊一代的基要派。福音派的基本信仰,與基要派完全一樣25。牠不贊同新派之離經背道,也不認同自由派之哲學主義。牠認為真理的準則,仍是建立在聖經的權威上。牠在各大學基督教團體中頗受歡迎。Inter Varsity 與「校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等組織,皆屬福音派。這派信徒著重傳福音,帶人愛主,研讀聖經。他們傳福音的方法,喜歡帶點理性的證道,儘量讓人感覺到他們是知識分子,他們的信仰並不盲目。他們帶領信徒讀經的方法,也多少帶點學術味道,鼓勵客觀研究聖經。他們神學的立場,基本上繼承更正教之法統,於三一神、基督論、聖靈論、教會論、救恩論、末世論等系統神學命題上,與基要派沒有多少分別。

雖然基要派與福音派如此相近,後者卻甚有看不起前者之態度。福音派自認為比基要派更先進,更開明,更理性,花盡一切力量將自己與基要派畫清界限,以圖避免被同列為老舊頑固派。前文福音派主將John Stott於答辯新派之指摘時,特意表明自己不是基要派:「我現在覺得我應該說,我不是基要派,一九五六年…我就試著要把基要派與福音派分清楚,巴雅各教授寫了他的《基要派》之後,我在一九七八年與他通信,就向他抱怨。他把基要派與福音派搞得不易分辨…在我與基要派畫分界線的同時,我得題醒自己不要嘲笑他們,(因他們不曾攻擊福音派),也不要否認他們(就算有些尷尬,他們在基督裏還是弟兄姊妹)。」26這話聽起來好像很客氣,其實頗為刻薄。他說他要題醒自己不要嘲笑基要派,又說承認基要派會叫人「有些尷尬」。這是以比較文雅一點的方式來否定「基要派」。近代青年福音派作家Alister McGrath在他一書《 A Passion for Truth》中,一面埋怨新派人士對舊派之傲慢態度,一面又以同樣傲慢不屑的態度對待基要派。他甚至將基要派運動比作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基要派之興起,對福音派熱忱學術之打擊,不幸的與中國政府之文化大革命極為相似。二者同時廢掉了一整代,使之從學術研究的主線上掉下去,並使日後的重新調整回歸工作,十分痛苦與冒險。」27

理性傾向

為何福音派如此緊張地要與基要派畫清立場?究竟兩者間主要分野何在?如前文所說,福音派人士所最懼怕的,乃是被視為反理性派。故此盡一切力量,以理性人士姿態出現。這懼怕甚至影響到牠對聖經的看法。基要派認為聖經逐字逐句皆為神的話,毫無錯誤。福音派在這方面就比較曖昧。他們不願意被別人扣上「死硬派」的帽子。故此不肯太正面的答覆這問題。Clark Pinnock在他Three Views of the Bible in Contemporary Theology一文中云,福音派比較妥協的立場乃是,「傳統中對聖經無誤的信仰,與啟蒙時期對聖經之批判立場,彼此之衝突而產生的結果…其結果在基督徒心中醞釀成一不安的狀態。逼使後者追問『聖經就是神的話』此話究含何義。」28換句話說,追問「聖經就是神的話」此話何義的心態,乃是由啟蒙時期對聖經之批判立場產生的。而福音派今天與基要派的分別,也正就是在這一點上。福音派不滿足於簡單宣告「聖經就是神的話」,牠要加以解釋,加以闡明。究其原因,乃是為要迎合滿足啟蒙時期之後的理性要求。


註25. ed. Walter A. Elwell Baker, Evangelicalism,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Book House

註26. 當代神學對話, 校園書房, 頁124


McGrath於上文引其書云:「聖經批判學在非福音派人士當中產生一連串的問題。他們開始對聖經的權威認為大有商榷之必須,這些問題不能被一筆勾消,定為人為、傲慢,或無關重要…聖經批判運動之重點,乃以聖經為凡人所寫的凡人著作。牠題出許多關於經文作者與出處的問題,也企圖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福音派認為皆是值得題出的。然而,一些評論聖經批判學人士對此等問題所提供的答案,時而陷入尷尬地步。這尷尬不單福音派人士感到,連許多其他正統派人士也感覺到。」29這裏所謂陷入尷尬的事物,指聖經中某些與科學理性不能協調的事物。福音派人士如何應付這些所謂「尷尬」的局面呢?「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應堅守聖經無誤之立場,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此等批判純屬無稽、無聊。他們反過頭來,躲藏在一種教條式與天真的基要主義中。」30按McGrath意見,福音派應該「走在此二極端立場之間」。一面在原則上歡迎批判學,一面拒絕此等企圖推翻歷史上基督徒對聖經神聖權威的傾向。

細觀上文,可以清楚看見作者之動機,為避免陷自己於所謂「尷尬」之局面下。這「尷尬」的感覺,乃是因著懼怕面對批判學者的攻擊而產生的。福音派認為,假若簡簡單單的宣告聖經就是神的話,這樣作太過「教條化」,太過「天真」。他們想要找出一條兩全其美,兩面討好的路,尋求一個「在此二極端立場之間」的立場。

其實早期教父特土良一千多年前,就曾發出警告,不要在理性與神的話中間尋求妥協的路。「這世界的智慧所注意的主題,乃是此等哲學(即理性哲學)。此等哲學企圖解釋神之神性並秩序。所有的異端皆由這些哲學而來…哲學與異端追問同類的問題,處理同樣的命題…既是如此,雅典與耶路撒冷之間有何相交?學府與教會之間有何相同?異端與基督徒之間有何相通…惟願一切斯多亞式基督教,柏拉圖式基督教,並辯證式基督教離我而去罷!除了基督耶穌,我們不尋求任何深奧理論,任何質疑福音的地方。」31特土良的言辭鋒利,將理性哲學與異端列在一起,甚至認為異端的起源乃是這等理性哲學,這與今天福音派的曖昧態度何等不同!

前文作者McGrath推薦經文批判,替經文批判辯護,認為經文批判符合「道成肉身」的原則32。這話的意思乃是,「道成肉身」如何兼具神人二性,經文批判也如何考慮聖經有神的成分與人的成分。只是我們要清楚,聖經所說的「道成肉身」,是永遠的神取了無罪聖潔的肉身。經文批判分析聖經中之人的成分,結論是這些人的成分充滿錯誤。故此,如何能以「道成肉身」與經文批判學相比,難道主耶穌的人性有錯誤瑕疵嗎?此說實為豈有此理,胡說八道。我們不否認聖經有神人二性,這在前文已經討論過,但這兩性是同等崇高,同等無誤。說經文批判乃是根據「道成肉身」的原則,實為亂扯。

前文作者又云:「福音派一面指出經文批判本身的限制,一面也積極接受其提供的發現…譬如我們要問,彼得後書的權威是否必須建立在此信為彼得本人所親筆寫的之上?此等問題在福音派圈子裏越來越受人注意,部分學者認為,忠於聖經的權威,不一定等於忠於某種方式的解經。」33換句話說,忠於聖經權威,不一定等於堅守聖經逐字逐句都是神的默示。其中有人的話語,也可以有人的錯誤。甚至彼得後書是不是彼得本人寫的也都成問題。假若彼得後書不是彼得寫的,則彼得後書一章一節,「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信…」此話豈非謊言?聖經豈非成為騙人的書?若福音派認為其真理的準則是建立在這種論點上,其信仰豈非搖擺不定?究其根源,福音派想要兩面逢迎,上下討好,結果卻把自己陷在矛盾之中。提後三章十六節清楚告訴我們,聖經都是神的呼出,神的默示,天地雖能廢去,祂的話一點一劃不能廢去。雖然聖經有人的話,但卻不能說聖經有錯,這種對天然理性的讓步,乃是福音派最大的弱點。

訴諸傳統

福音派的另一矛盾,乃是高舉傳統。本來改教運動的口號,就是惟獨聖經,否定傳統。改教家如路德馬丁、加爾文、慈運理等,將絕對權威建立在聖經上,而以此權威否定天主教一千六百年的傳統。路德馬丁說:「我的良知為聖經所牢梏。」34英國西敏信條謂:「神一切的旨意皆明文列於聖經,或可由聖經證明之。任何所謂聖靈之新鮮啟示或人為之傳統,不得加諸其上。」35此為更正教之基本信念。任何可從聖經證明者,皆得接受;任何與聖經相違者,均得拒絕。每個時代,教會的生活與工作,並對聖經的認知與解釋,都必須以此為準。


註29. 見 McGrath, 同註3, p.98

註30. 同註29

註31. Tertullian, De praescriptione haereticorum, VII, Ante-Nicene Fathers,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Vol. III

註32. 見McGrath, 同註3, p.99


然而近代福音派,開始潛意識的將傳統再次與聖經並駕齊驅。上文作者McGrath於同書指出:「『傳統』這觀念,對近代福音派是重要的。福音派人士常有一不良傾向,就是以為自己是頭一個讀聖經的人。我們必須牢記,我們以先已經多有前人,他們都讀過聖經。這種接受經文啟示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牠不是指聖經以外的一個新的啟示源頭,乃是指對聖經的某種解法,這些解法是基督教會歷代以來所看為可靠的。故此,聖經與傳統不能被視為兩個對立的啟示源頭,乃應被視為彼此內涵的。」36一方面我們贊同,任何信徒都得借鑑古往今來所有聖賢著作;另一方面,我們不認為傳統能與聖經相題並論,更不能被視為「彼此內涵」。歷史上許多錯誤解經法,代代相傳,衍生不息,如聖母無罪論,教皇無誤論,死後煉獄論等等,繁不勝數。這些所謂「傳統」的解經法,皆天主教「歷代以來所看為可靠的」。但這類傳統教訓,卻是毫無聖經根據的。若信徒不分辨是非,盲從傳統,則大有延續錯謬之危險。

我們並不反對人閱讀教會歷史,研究歷代神學,但一切都得以批判的眼光閱讀之。不能囫圇吞棗,照單全收。任何應該接受的就接受,任何應該反對的就反對;需要肯定的加以肯定,需要否定的加以否定。這種批判性的閱讀纔是正確的。傳統無論如何被尊重,但卻永遠是在聖經的腳下。只能以聖經批判傳統,不能用傳統包含聖經。


註36. 見McGrath,同註3, p.95 註37. J. I. Packer, Fundamentalism and the Word of God, IVP, p.48.


福音派老牌神學家J. I. Packer云:「教會歷代皆尋求明白聖經,這樣的勞苦累積成歷代的解經法。我們若蔑視這些解法,或漠視牠們,就會羞辱聖靈。可能有人認為高舉聖經權威的意思,乃是禁止閱讀其他教會歷史書籍。這種思想不是福音派的思想,乃是重洗派的錯誤。」37改教時更正教人士推翻天主教,反對贖罪券、教皇權威等,但作得不彀徹底。大部分信徒仍保留嬰孩滴水,聖體親臨聖餐,並政教合一等之錯謬。重洗派(Anabaptists)在這時興起,認為要恢復聖經權威,必須作得徹底,凡聖經所沒有的傳統習俗皆得拒絕,其立場堅定,心志可嘉。重洗派為日後門諾派(Mennonites)並浸信會之先祖。其堅定持守聖經立場,招來天主教更正教兩教黑手,雙方皆大加逼迫重洗派信徒。如今Packer先生竟認為這些敬虔的重洗派人士之反對傳統,乃一嚴重錯誤,而以尊重傳統為正確路線,這是極其可惜的偏差。誠然教會兩千年之傳統有其可取之處,然引人入歧途的,正是許多這樣的傳統。怎能說漠視牠們就等於羞辱聖靈?我們並不反對人閱讀教會歷史,研究歷代神學,但一切都得以批判的眼光閱讀之。不能囫圇吞棗,照單全收。任何應該接受的就接受,任何應該反對的就反對;需要肯定的加以肯定,需要否定的加以否定。這種批判性的閱讀纔是正確的。傳統無論如何被尊重,但卻永遠是在聖經的腳下。只能以聖經批判傳統,不能用傳統包含聖經。聖經永遠是獨立的。牠在每一個時代,都能找到比前一個時代更好的讀者。故此,聖經在每個時代都能更新淨化教會。教會無權更改聖經,但聖經卻有權更改教會。十六世紀之改教基於對聖經之認同。我們可以說,任何一個時代對聖經之認同,勢必產生相對之「改教」。神的教會不光需要一次的改教,更需要持續的更新,持續的恢復。而這個恢復乃是基於神活潑常存大能的話。

改教至今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在這四百年中,神的話受過多少次的衝擊。宗教、哲學、傳統、理性、人文、文化曾從四面八方攻擊聖經。但時至今天,聖經不但沒有倒下去,反而比以前更堅強,更受歡迎,更被高舉。無論是新派、基要派、福音派,都有其強點,也有其弱點;有值得肯定的,也有必須否定的。神的話是一切真理的準則,教會偏離了神的話,就如同船失去了錨,風箏斷了線。一個建立在聖經之外的教會,乃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今天教會當務之急,乃是脫離傳統,遠避世俗,回到神純淨的話中。那裏有神的話,那裏就有恢復,就有亮光;那裏有清心,以靈、以真追求真理的人,那裏就有生命、能力、工作與復興。

新派神學脫離了聖經的基礎,尋求聖經以外的根基,結果成了沙土上的房屋,經不起時間的衝擊與考驗。基要派穩守教會兩千年來的傳統,以聖經為真理獨一基礎。雖遭各方攻擊,仍然堅定站立,其忠誠至為可嘉。福音派不滿於被視為反理性者,因而在多方面尋求與新派並現代思想對話,結果落在左右求全的中間立場上。我們不贊成新派與福音派的妥協態度,也不同意部分基要派固守字句,錯過了聖經的真義。神的話乃是靈,乃是生命。真理的準則無疑是神的話,但要認識此話,必須從靈入門,以靈為準。信徒一面要拒絕任何偏激聖經的教訓,一面也要防備死守字句的陷阱。真理的準則,不在神的話之外,也不在聖經的字句之內,乃在活的神。藉祂的呼出所完成關乎祂的經綸之啟示與亮光,乃是我們該持守的,也是我們該追求的。『提摩太阿,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不可傳異教,也不可聽從荒渺無憑的話語,和無窮的家譜;這等事只生辯論,並不發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經綸)。』(提前六20,11,一3~4)(余潔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