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努力使召會的聚會富有互相性

第六篇 努力使召會的聚會富有互相性 讀經: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二十六節,希伯來書十章二十五節,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節,以弗所書四章十二至十六節,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三十五節,啟示錄二章五節,七節,三章一節,十五至二十節,歌羅西書三章十六節,提摩太后書二章二十二節,羅馬書十章十二節,以弗所書五章十八至十九節,羅馬書八章四節,腓立比書一章二十至二十一節,提摩太后書一章八節,四章二節,以弗所書一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約翰福音十五章一至五節。 召會的意義 「努力使召會的聚會富有互相性,」是什麼意思呢?這裏的「召會」和「互相性」相當有講究。「召會」是「教會」一辭的改正。在希臘文裏,召會,或者說教會,意思是「蒙召出來的會眾」,有會眾的意思在內。這辭英文原來譯為church,但給基督教的遺傳用得傷損了,以致走了意義。所以在一百多年前,當弟兄們一八二八年在英國被主興起來,他們覺得這字不妥,於是照著「會眾」(congregation)改用另一字,就是assembly。到了本世紀,美國靈恩運動裏最穩妥,也較認識聖經的一班人,將church一字也改作assembly,而自為稱「神召會」(the Assembly of God),於一九三○年左右來到中國,並且把「召會」一辭帶進來。 我們被主興起來,從開頭就知道,「教會」乃是西教士來到中國,為著繙譯聖經所造出來的辭。中文裏原來沒有「教會」一辭。所謂的「教會」,意思就是宗教的一個會集。以意義來說,「會」字對,「教」字就錯了。實在說來,基督徒的聚集不應該是一個宗教的會集,乃該是召出來的會集。根據原文的字義,我們就採用「召會」一辭。「召會」和「教會」韻同義異。這不是咬文嚼字,乃是有所講究;因為今天主的身體不是個宗教的會,乃是一班被神召出之人的會。從那裏召出來?乃是從世界。我們是從世界群眾中蒙神召出來,成為他的一個會眾(congregation),就是召會,作基督的身體,彰顯他自己。這就是召會真正的意義。盼望這一點我們能記住。 召會聚會的「互相性」 「互相性」乃指召會的聚會,其基本的原則是彼此互相的,有三處聖經證明這一點。第一,歌羅西三章說,我們要「彼此教導,互相勸戒」。(16。)彼此教導就是你教導我、我教導你;互相勸戒就是你勸戒我、我勸戒你。這指明信徒來在一起,應當滿了彼此互相。第二,希伯來十章二十五節說,我們不可放棄自己的聚集,倒要互相勸勉。我們既是主的門徒,就不可離棄該有的聚會,並且聚集時應該有互相性。第三,在林前十四章二十六節,使徒保羅說,我們每逢聚在一起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什至或有說方言,或有方言的繙譯。這裏的聚集乃是指全召會的聚集。(23。)這樣的聚集不是一個人包辦、獨講,乃是各人都盡功用,為著建造,(26,)就是彼此建造。 一人講眾人聽的聚會,乃是工作的聚會,不是召會的聚會 聖經裏也有一人講眾人聽的聚會,但不是指召會的聚會,主要是使徒工作的聚會,刻意召聚會眾來聽講神的話。在使徒們工作的聚會中,可以一、二人講,眾人聽,因為主要的目的是施教。聖經裏是有這種聚會,但不是經常性的。在五旬節那天,彼得站起來對眾人傳講;那不是經常性的。經常性的聚會如前面所說,乃是另一種光景。 另有一次,在行傳二十章五至十二節,使徒保羅來到特羅亞,在那裏住了七天。到了主日,他們聚集擘餅,但不是先擘餅後講道,乃是先講道後擘餅。保羅因為許久沒有到特羅亞,又因次日要起行,恐怕以後也不能再來,所以抓住這次聚會講個不休,從傍晚一直講到半夜。有一個青年人坐在窗臺上,聽得睏倦沈睡;保羅講論了多時,這青年人忽然從三樓跌下死了。保羅下去,伏在他身上禱告,就使他復活,然後上樓,大家一同歡喜吃餅、喝杯記念主。這時已是下半夜,大家依依不捨,又談論了許久,直到天亮。所以這是個通宵達旦的聚會,上半夜保羅一人講;擘餅之後,下半夜是眾人講,直聚到天明。這種聚會也是一人講眾人聽,不過偶然一次,並且仍然富有互相性。 用詩歌彼此對說 同樣的,這次特會也是一人講眾人聽。但這並不是召會正常的聚會,而是「週末特別聚會」,是「南加州華語特會」,不是經常性的聚會,乃是特別召集的聚會。經常性的聚會,不該是一人講眾人聽,而該是互相性的,你講給我聽,我也講給你聽;你勸勉我,我也勸勉你;是互相教導,互相勸勉,有時還用詩歌彼此對說。(西三16,弗五19。)可惜這些都給今天的基督教丟掉了。 我從小生在基督教裏,母親常帶我去作禮拜,我從來沒有看見彼此對說的實行,你們大概也沒見過。即使在我們中間,也不太有這樣的實行,更不必說用詩歌彼此對說了;最多就是有人喊一首詩歌,然後大家一起唱。聖經不是唱,乃是說;還不是我說給你們大家聽,乃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他說一句,大家彼此對說。不過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彼此互相是沒有什麼規律的,一有規律就不彼此了,一有規律互相也就不甜美了。真正的彼此互相必須是很自由的,會使大家得釋放,並且摸著主。 按我們的經歷,工作性的聚會是一人講眾人聽,並不適合於彼此對說,因為人太多了。要實行彼此互相,最好就是小的召會聚會,如家聚會,不過三、五個人,或者排聚會,不過十個、八個人;或者區聚會,最多不超過五十人。如果是一個七、八百人的聚會,彼此對說可能就變成彼此亂叫;那時最好就是分組實行。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操練。 我們一向沒有這個故事;可是二十年前,我被請去印尼,在雅加達召開特別聚會。那一天我在聚會中忽然起了一個念頭,就請大家彼此對說一首詩歌。那一次雖然初創,卻真是對說得好!直到今天,這二十年我還沒有看見第二次。那一天的確是聖靈大作工,雖然有幾百位聖徒,真是對說得好,很有享受、供應。 我勸你們作夫妻的,兩人最好的一件事,最甜美的一件事,就是彼此對說。比方丈夫可以對妻子說,你當愛主;妻子就說,你也當愛主。丈夫說,我們該禱告;妻子就說,一點也不錯,我們還該讚美!這樣的對說真好,會消除一切的吵嘴、強辯。有時你看見妻子要吵嘴了,可以說,你該禱告。也許妻子生氣了,就回說,你也該禱告。你就可以趁機說,是的,讓我們一同禱告罷。她一定贊同。這樣的對說豈不什好! 常常夫婦之間,就是不能一同吃飯,一吃飯就會抬起槓來。所以有時丈夫要謹慎,否則一不小心,可能就惹起妻子的怒氣。譬如丈夫一吃飯就說,某某姊妹飯燒得很好吃。說別人飯燒得不好,不會得罪妻子;一說別的姊妹燒得好,妻子就感覺有嫌疑。可能她就說,是不是她燒的飯不好吃?結果兩人就抬起槓、瞪起眼、甚至打起架來了。這時彼此對說詩歌或聖經,就能消除肉體的作為。 聖經要我們對說詩歌,因為詩歌就如座右銘、箴言、格言,並且有節奏。特別是中文詩歌,都有對句、押韻,並且相當動聽、有感力,非常適合對說。所以我們應當常常操練,等到聚會時就會練達,對說起來很有味道。基督徒的聚會,就是召會的聚會,應該滿了、富有這種的互相性,不該一人講眾人聽。 一人講眾人聽的缺失 一人講眾人聽的實行,對大家很輕省,對講的人擔子卻很重。有時作牧師、傳道很難。我確實知道,有的人讀神學,畢業時東尋西找,預備五十二篇道,為著頭一年使用。因為畢業後要到小教會學習作牧師,大家都是不會講,所以你難辭其咎。這是很苦的事。另一面,對眾人來說,有時很幸運,請到一個知識高明,口才又好,故事、比喻也多的,就皆大歡喜。如果請了一個沒有多少口才,講話又不流利,也沒有比喻、故事,講得很生硬,大家聽兩、三次就會覺得聽夠了。所以一人講眾人聽固然有好處,但是壞處更大。   每逢聚會要有互相性,使眾人得著建造 聖經中使徒的教訓,不是教導召會每逢聚會,實行一人講眾人聽,乃是實行彼此互相。我剛得救時很熱心,我所在的公會每週二晚上有祈禱會,會中也得講一篇道,幾乎就是倚靠牧師。當時的牧師已經作了十多年,差不多能講的道都講光了,有一次他就題議,祈禱會不要他一人講,可以另外請人來講,或者大家輪著講。我那時是青年人,很愛主,很追求聖經,在那個公會裏很出名,所以他們就請我去講,仍是一人講眾人聽。 基督教傳統的風俗,完全脫不開一人講眾人聽。但在聖經裏,使徒的教訓說,信徒每逢聚在一起時,應當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等等。(林前十四26。)詩歌這一點我們差不多作到了,大家都有權選詩來唱。但是公會作禮拜,一定由牧師所指定的人喊詩,不接受別人所選的。這完全違反使徒的教訓。 使徒這樣教導,目的乃是要使眾人互相得著建造。我們要知道,一個好的筵席,不能只有一道菜。如果一個聚會是一人講道,無論怎麼盡力講,也就是一道菜,不是多道菜。但是彼此互相的聚會,如同一道又一道的佳餚,合成一桌豐盛的筵席。對中國人來說,好的筵席至少也得有十二道菜,只有三、四道不過是家常飯。今天我們請人赴筵席,不能只預備三菜一湯或五菜二湯,最少都要十二道,再豐盛一點就二十道。不僅如此,這二十道菜也得「互相」,不能每一道都是牛排,那會倒了大家的胃口。一個好的餐館,上的菜色都配合得非常合式。主的安排比餐館更好;他的話清楚的說,我們基督徒來在一起聚會,各人都要預備「一道菜」,並且是互相的,這就顯出召會的豐富,並使眾人得著建造。 有人以為這樣作會使聚會混亂。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沒有主的同在了。我們來在一起時,不該吵雜,乃要供應恩典。這會使眾人有學習,並且得勉勵,不會使聚會混亂,反而會帶進和平。(31,33。)但要供應恩典,必須先有恩典。有時有弟兄題議,我們的愛筵包給餐館作,我非常反對,因為那樣作就不是愛筵了,不大叫人喜歡。最好吃的愛筵,就是每位聖徒都預備一道;那真是豐富。我們的聚會也該這樣,不可「包」出去作,乃要人人有預備。 美國聖徒都有規律,雖然是家家預備,卻都定規要帶什麼,並且都帶一樣的。這樣作也不大叫人喜歡,因為只有幾道菜,也不能稱作愛筵。這一點中國聖徒勝過美國聖徒,一到愛筵,家家都預備不同的菜色,結果一百家就帶一百多樣出來。即使都帶一樣的菜,樣式也都不同;無論包子、水餃、鍋貼、炒牛肉、雞肉等都有好多種。這樣的愛筵真是豐富!這就像徵召會的聚會。有三百位聖徒的聚會,不該一人講眾人聽,乃該個個講個個聽,彼此講互相聽,不是吵雜混亂,乃是積極的互相供應,結果那個豐富真是口舌難以述說。 可能你們大多數都沒有嘗過這種聚會的味道。我相信你嘗過之後,絕不會再喜歡一人講眾人聽,倒會覺得厭煩。比方我是一個坐堂牧師,一年五十二周都是我講,無論什麼聚會都由我主持。那麼無論我講得多好,我相信經過半年,你們也不太喜歡聽了。可是大家都講,那個味道就不同;即使講得差一點也沒關係,不過就是幾分鐘,就換另一個人講了。這樣,一百人中起碼有二十人講得好,味道還是非常好。這是彼此互相的好處,使眾人都得建造。 還有一段使徒的教訓,是希伯來十章二十五節所說,不可放棄我們自己的聚集。這話當時是對猶太信徒說的,要他們不可退縮回到猶太教;如果他們回猶太教裏聚會,就是放棄他們作為信徒的聚會。不僅如此,在信徒的聚會裏,他們倒要彼此勸勉。我曾在弟兄會中,看見他們這節聖經引用得最多;可是他們從來沒有點出「彼此勸勉」一辭,乃是單方的使用,以為就是講道的人單方的勸勉大家,而不是彼此相勸。那時我還沒有這個亮光。以後我就聽倪弟兄指出,這樣的聚會乃是彼此的,並不是單方的,指明這不是一人講眾人聽,乃是至少十個、八個人講,才能彼此。 這裏就告訴我們,信徒的聚會乃是彼此性的,也必須是彼此的,不像工作性的特別聚會。特別聚會乃是工人或使徒從神接受負擔,把大家請來,向他們講說神的話。不過由於我們墮落的天性,就喜歡這個口味。因此,這樣的聚會不能說錯,但乃是為了應付一個特別的需要。召會真正的聚會,仍必須是彼此互相的。 改制需要的交通 這次聚會乃是特別的需要,我有負擔要對大家講到改新制、走新路。有三件事我們要改。第一,我們從前傳福音,是去請人來,那是錯的。聖經說,我們傳福音乃是要「去」,就是去到人家裏,把福音送去。從前我們請人來,果效極小,即使結果子也不太怎麼常存。今後我們要改過來。 第二,人受浸之後,我們還要繼續到他家裏,和他有家聚會,借此保存他這新的果子,使果子常存。從前我們勉強帶人來,也勉強人信主、受浸,然後要他來聚會;但過幾次他不來了。久而久之我們也沒味道,不管了,結果他就夭折。小孩子生下來不養,怎能長大?傳福音請人來,是錯;帶人得救之後,不去到人家裏聚會餵養他,也是錯。所以現在,我們要送福音到人家裏去,同時也把聚會送到他家裏去;不光去帶人得救,還要叫他得著餵養。 第三,從前我們召會聚會的方式也錯了,就是一人講,或者兩、三人講,其他人只是聽。一個人才得救時心裏很火熱,有一股氣想要作見證,但是總沒有給他機會。再者,這種聚會方式也幫助人不說;他本來要說,但來聚會的人大都沈默不語,只有一、兩個人盡功用,然後有人釋放資訊,其他人就坐著聽;久而久之變成一個習慣,自然他也不敢說。 遺傳的作法 一人講眾人聽的好處 一人講眾人聽的實行,乃是遺傳的作法。這種作法有好處也有壞處,有益處也有弊端。第一個益處,就是能維持一個好看的局面。我也曾請人來聽福音;他來了,我就盼望這個傳福音的聚會有點規模。第一,會所要好看一點;第二,座位排得像樣;第三,總有幾百人參加;第四,唱起詩來很好聽;第五,站講臺這個弟兄必須是很有口才的,一登臺就一鳴驚人。我在一旁陪坐,心裏就很高興;因為人都喜歡這樣的場面。 如果你請人到我家裏來傳福音,沒有個樣子,請客的人就會洩了氣。但是大聚會是有一個場面,的確能產生感動力。在一九五八年,我頭一次到美國,住在舊金山,弟兄們帶我頭一次參加葛理翰佈道大會,那個場面很令人感動。一進會場,數十萬人坐著;音響設備又好,詩歌一彈,人就受了感動,什至落淚。召會不能光靠一個場面。 第二,一人講眾人聽也相當餵養信徒。人一得救,對於神、基督、成為肉體、基督的救贖、基督為什麼要釘十字架、復活等真理都不知道,所以實在需要聽諸如此類的道,使他得到餵養,同時得到造就。一人講眾人聽能應付這個需要,有這個用處,這是不能否認的。 一人講眾人聽的弊端 可是總括而論,一人講眾人聽的弊端卻是得不償失。以葛理翰為例,我也很佩服,他的發表可以算是第一流;真理不一定那樣多,但是發表應用相當得宜。以後我在美國住下開工,發現他也注意到,單靠佈道大會是不行的。許多人在佈道大會中受感動,記了名,分到各公會去,結果都「進了冰箱」封凍了。所以他就題議,要有家庭小禱告聚會、小讀經聚會。這在南加州一帶最盛行,有一千多個這樣的小聚會。可是這種小聚會實行一陣子就走不通,因為大家來在一起,沒有什麼東西可說;禱告也禱告不起來,一讀經就把活聖經給讀死了。所以後來都維持不下了。 1抹煞信徒屬靈生命的功能 一人講眾人聽的第一個弊端,就是抹煞信徒屬靈生命的功能,生機的功能(organic function)。對於屬靈的事,我們不太容易瞭解,但聖經總用物質的事作比方,叫我們認識。聖經說,我們得救之後還需要長大,並且要成人。這就是用物質的身體怎樣長大、成人,來比方屬靈的事。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孩子初生下來很小,但各方面的功能都是俱全的。聽覺有,視覺有,嗅覺也有;吃飯的功能有,說話的功能有,走路的功能也有。但是他什麼都不懂,也不會用,眼看看不清楚,耳聽聽不見,所以他需要長大發展,使這些生機的功能被啟發。 作母親最盼望孩子開口叫媽媽,就怕孩子啞巴。所以孩子長得差不多了,就教他說話叫媽媽。有時過了九個月,孩子還不叫媽媽,你就擔心他是不是啞巴。有時拖了十三個月,叫你大受試煉。直到有一天,他開口叫媽媽,你就大大歡喜。之前他所以不說話,是因為他的長大還不夠,說話的功能發展得還不夠。曾有醫生告訴我,如果把人眼睛捂起來五年,眼睛就會瞎掉;如果在床上躺五年,也不會走路。尤其是小孩子,眼睛、雙腿的功能都需要發展。我有確實的經歷,因為我曾生肺病,在床上絕對的休息,整整一年沒有下床。一年後我下床時,不要說不能走,連站也不能站了,可以說就是萎下去,要花好多工夫操練站,再花好多工夫操練走。那時我已經是四十幾歲的人了,僅僅一年就有這種情形,可想而知生機的功能多麼需要發展。 如果今天召會的聚會都是一人講眾人聽,一年五十二周,每週三次聚會,都是我一人講你們大家坐著聽,聽了五年之後,你們都成了啞巴,不會說話。這確實是我們中間的光景。一九八四年我回臺北,就看見坐在我跟前好些人,都是三十多年前就在那裏聽我講道的。他們有的還沒有結婚,就開始聽我的道。我看著他們一對對結婚、生子。現在有的人兒子都作了長老。但是今天,你要這些兒子作長老的父母站起來講話,他們還得推辭自己拙口笨舌。這個原因就是已過三十年把他搞壞了,不叫他走路,不叫他作事,也不叫他說話;所以今天忽然要他說話,他就不會說了。這是我親眼看見的經歷。 今天許多得救超過二十年的聖徒,要他解釋諸如成聖等基要的真理,他會說,「這是李弟兄的事,不要叫我講。」他聽了二十年的道,結果還不能講一篇成聖的道,這樣的制度我們還要麼?所以會如此,原因就是這樣的實行把信徒生機的功能給抹煞了。 a生機的功用是生活的,不是職業的 今天我們要整個翻轉過來。如果我們再繼續下去二十年,光景就會更差了。從前我們帶人得救,然後要他來聚會,表面上是為了餵養、教導他,實際上這是偷懶的作法。如果要我們去餵養、照顧、教導,就我們自己必須有學習、裝備。 因這緣故,曾有人告訴我,要實行彼此互相的聚會行不通,因為今天每個人都忙於賺錢養家餬口,一週忙了六天,已經筋疲力盡,到了第七天,就盼望作一個好的禮拜,願意去體面的禮拜堂,座位排得寬大,場面又好,又有會唱詩歌、會禱告、會讀經的,最後還有一個會講的,供應一篇好道;那很使人身心舒暢。今天我們不這麼作,反而要人人盡功用,怎麼可能?有的人是辦銀行的,那裏能講道?他去作禮拜是為著消遣,有舒服的享受,然後奉獻多一點,盼望禮拜堂各方面能預備得更好,最好還有音樂牧師、助理牧師等等,好叫人作禮拜時更暢快。根據這點人就勸我,我所交通的改制行不通。 二十年前,舊金山一位負責弟兄就對我說,今天是科學時代,什麼都是分科;所以屬靈的事也該分科,作牧師是分科,傳道是分科,作醫生也是分科。聚會中要人人都說話,誰能這樣萬能?這個作法行不通。我回答說,聖經是要我們個個都說話。不錯,工作是有分科,但是生活的事不能分科。以吃飯為例,誰吃飯是分科?誰喝水是分科,專門喝水?同樣的,誰說話要分科?不管你是什麼職業,都得吃飯,都得喝水,都得說話。照樣,只要你是信徒,聚會就得說話。 生活的事都是不能分科的;人人都要吃飯、喝水、呼吸、穿衣、說話。今天我們的敬拜和事奉,不是一種職業,而是生活。我們基督徒聚會,不是去帶職業,乃是過生活;聚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生活,聚會是我們生活的彰顯,所以是不能分科的。 所以一人講眾人聽是害處,把信徒生命的功能抹煞了。因這緣故,一九八四年我回臺北,大大認罪。承認是我害了大家,因為這一套完全是我從大陸帶出來的。不只臺灣,連美國、全世界幾百處的召會都學了這一套;那個禍首乃是我。感謝主,相形之下,今天已經有相當的翻轉;即使得救才兩個月,什至才十天的聖徒,他就會讚美、作見證、替主說話。這是因為從一九八四年以後,我們在臺灣辦訓練,就教新的一套,把老的那一套揚棄了。 b生活「習慣」的養成 首先,我們的訓練囑咐受訓的人出去,帶人信主之後,就在他家為他施浸,不要把他帶到召會聚會來。這麼作,因為擔心人到聚會裏就受到不好的影響,一看基督徒的聚會是一人講眾人聽,覺得既近乎人天然的性情,內容也不錯,就先入為主了;結果要再改就很難了。好比學英文,一開頭千萬不要學錯發音,否則很難改過來;以後習慣了,就怎麼改也改不掉。同樣的,人一得救,我們就留他在家裏聚會,一直聚三、五個月,帶他有基本的學習和操練,然後再帶他去召會的聚會。許多新人去聚過一次會之後,就不願再去,卻喜歡在家裏,可以大家都講話。他喜歡新的這一套。 我說一個實在的比方。三十多年前,我在臺北設立了一個工人之家,一共有四十八個床位。初事奉主的、全時間的,都住在那裏受訓、學習作工。那時廚師很難辦,因為給這四十八個從幾十省來的人燒飯真難。四川人喜歡吃辣的,北方人喜歡吃饅頭,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山東人喜歡吃水餃。所以廚師很麻煩。有時包水餃,北方人很高興,南方人就受不了。一作辣的菜,四川人很喜歡,北方人就吃不消,上海人更受不住。所以如此,完全是習慣問題。他們從小就養成飲食的習慣,長大了要他們吃不同的飲食,自然覺得為難。 同樣的原則,今天一個人得救之後,就去作禮拜、聽道,經過兩個月便會習慣,以後很難改過來,就是喜歡聽道。但是人一得救就學習說話、為主作見證、讚美、感謝、唱詩,自然也就喜歡這一套。這時若把他帶到聚會裏,要他坐著不動,只要聽不要講,他裏面就覺得不好受,因為他的口味不同了。從這一面來說,聚會一人講眾人聽是不對的,必須互相勸勉、互相教導才對。  2 扼殺信徒屬靈的生命 一人講眾人聽的實行,不僅抹煞信徒屬靈生命的功能,並且扼殺(choke to death)信徒屬靈的生命,使人不太覺得需要在生命上長大。結果聚會只是為著消遣、盡義務。一年五十二周,每週兩、三次聚會,就是得過且過。有的弟兄有心願作長老;但作了長老後又不想作,因為每次聚會都要坐頭一排,要負責聚會,不是喊詩,就是禱告,還要講話。我也看見,有的弟兄作長老前都坐後面,三、五年都不曾開口一次;但一作長老,立刻坐到前面,開口說話、盡功用了。因這緣故,我就說,最好叫人盡功用的辦法,就是設立他作長老;一作長老,不盡功用的都盡功用了。另有一種情形,就是作長老二十年,在聚會中很活動,忽然退去不作長老了。這一退去,就不再盡功用,坐到最後面,不太容易見他的面孔,更聽不見他的聲音了。這就是說,一不作長老,人就不活動、不盡功用了。這完全不對;其原因在於屬靈的生命被扼殺了!這是第二個壞處。  3 只能建立一個會,不能建造基督的身體 一人講眾人聽的實行,只能建立起一個會──一個組織,不能建造基督的身體──一個生機體。實行一人講眾人聽,其他人就是主日來坐著聽道,然後奉獻財物、回家。這樣的人來聚會,只能維持一個會,頂多建立社會裏的一個團體,絕不能建立起基督的身體。基督的身體是一個生機體。一個生機體需要吃飯、喝水、休息、運動,還需要有操練、學習、舉動等等,作為內在的供應與外在的表現。一個木頭的臺子是組織,只要幾塊木頭拼起來、釘好、放著就可以建立起來,並且放三十年不動,仍能維持原樣。但身體乃是一個生機體,需要有活動才能維持、建立。 比方我用口對你們說話,但是連我的眼、眉、什至全身都在動。人死了,身體就一動不動;人活著,就會動。假使我一直躺著不動,你一看就知道,我大概是死的。假使我在這裏又講又跳,你能確定我是非常活,連頭髮都活。這是一個生機體的表現。所以生機體不該像社會組織那樣聚會,必須由元首借肢體彼此供應生命。召會的聚會應該彼此供應生命。你說話供應生命,我也說話供應生命;個個都說話供應生命,這就顯出生機體的光景,並且能實際建造基督的身體。 主的恢復今日恢復的要點 恢復聖經裏所啟示彼此互相的召會聚會 我們是主的恢復,今天該恢復什麼?就是恢復林前十四章二十六節,和希伯來十章二十五節的啟示。這是主的聖言和命定,但是今天在全基督教裏看不見其實行。聖經裏有這兩節聖經,但在基督教裏沒有;所以就需要恢復,並且一定要恢復。 恢復召會生機的建造 主在馬太十六章十八節說,「我要把我的召會建造在這磐石上。」然後又借著使徒在以弗所四章說,「他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11。)這些人都是有恩賜的;但他們不是直接建造召會,乃是直接成全聖徒,使聖徒們能作那職事的工作。(12。)在新約只有一個職事,這職事就是作建造基督身體的工作。(16。)有恩賜的人所作的,是這一個職事;等眾聖徒得成全之後,所作的也是這一分職事。而這一分職事,就是建造基督的身體──一個生機體,不是建造一個會。 在十五節使徒繼續說,「惟在愛裏持守著真實,我們就得以在一切事上長到他,就是元首基督裏面。」一人講眾人聽的聚會,並不叫人感覺需要在生命上長大;但是在召會的聚會裏,主要的目標就是供應生命,使人能漸漸長大,這個長大就是建造。比方小孩子生下來,怎麼把自己建造起來?就是借著長大。要長大,他就必須吃、喝、享受並發展。這個長大、發展就是人體的建造。同樣的,我們今天是基督身體的眾肢體,需要借著供應、發展、造就而長大。一人講眾人聽的聚會不能應付這個需要,乃是大家都盡功用的聚會,能借著彼此供應,使身體上的一切功能都顯出來,而叫我們漸漸長大,長到元首基督裏面。 十六節說,「本於他,全身借著每一豐富供應的節,並借著每一部分依其度量而有的功用,得以聯絡在一起,並結合在一起,便叫身體漸漸長大,以致在愛裏把自己建造起來。」本於元首基督,全身,包括你和我,借著每一豐富供應身體的節,還借著身體上的每一部分,依其度量而有的功用。這指明大家都得盡功用,借此得以聯絡並結合在一起。聯絡是節的作用,結合是每一部分的作用,結果便叫身體漸漸長大,以致在愛中把身體自己建造起來。所以不是有恩賜的人直接的把身體建造起來,乃是有恩賜的人成全身體上的每一肢體,每一肢體再盡功用,直接把身體建造起來。這個建造的方式就是長大。要長大就需要生命的供應;沒有生命的供應,身體不能長大;沒有長大,身體就不能建造起來。這話再清楚不過了。 盼望眾弟兄姊妹都看見,如果我們繼續照著老路,就沒有身體的建造,只有組織的成全。老路的害處就在這裏:抹煞屬靈生機的功能,扼殺屬靈的生命,取銷身體的建造,廢掉人人盡功用的實際。所謂的恢復,就是恢復召會生機的建造,把這些被抹煞、扼殺、取銷、廢掉的都恢復了。 與主合作的路 過復興、得勝的生活 如果我們願意走恢復的路,就必須與主合作。第一,我們必須過復興、得勝的生活。我們既是得救的人,就必須有復興的生活。復興就是裏面活起來,單單為主而活。這樣的復興,就帶領你過得勝的生活。在啟示錄二至三章,主七次說,我們要得勝,勝過一切消極的光景,有得勝的生活。 天天禱讀主話,求告主名 第二,我們要過天天禱讀、天天求告、享受主和他豐富的生活。(西三16,提後二22,羅十12。)這必須是我們普通日常生活的實行,可惜幾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我們常常幾天都不讀主的話,更沒有禱讀。我們不僅要天天讀主的話,更要禱讀,把主的話化為禱告;這話對我們就成為活的,變作我們的食物。(耶十五16。)僅僅讀一讀,是頭腦的問題;一化成禱告,神的話就進到我們靈裏,變作生命的供應。此外,我們還要常常呼求主名;但有的人可能好多天都不呼求。實在說來,我們應當天天、事事呼求主。(弗五20。)有時我寫稿寫不下,轉不過來,找不到合式的用辭,立刻就從深處呼求主。這一呼求,裏面就得著供應,享受基督的豐富。 時時在靈裏被充滿,照著靈而行,而活基督,以經歷基督 第三,我們也需要時時在靈裏被充滿,照著靈而行,而活基督,以經歷基督。(弗五18,加五16,25,腓一20~21。) 無論得時不得時,隨時隨在,為主作見證, 述說基督,傳揚福音 第四,無論得時不得時,隨時隨在,我們都該為主作見證,述說基督,傳揚福音。(提後四2。)這必須是我們生活整天的顯出。 天天增加屬靈的積蓄 第五,我們要借著屬靈的操練與學習,天天增加屬靈的積蓄。我再次題議,我們每天早晨都能利用十至十五分鐘,好好禱讀兩節聖經,最好能二、三人一同作。感謝主,我們的丈夫或妻子就是一同禱讀的最好同伴。這樣的禱讀乃是擔保品,也是消毒品、抗毒素。每早晨夫妻兩人先一同禱讀兩節聖經,整天就很容易活在靈裏,且能避免彼此抬槓、辯論,結果就有屬靈的積蓄。 不僅禱讀,還要說話,遇到人就說,無論什麼場合都說,不管得時不得時都說。這樣的操練也是很好的積蓄。如果我們天天都增加屬靈的積蓄,自然就能在大小各種聚會中分享供應人。這會使林前十四章二十六節,和希伯來十章二十五節得恢復,並使馬太十六章十八節,以弗所四章十二至十六節得成全,以建造基督的召會,就是他的身體,也就是三一神的生機體。召會作基督的身體,作三一神的生機體,必須借著這種彼此互相的聚會,才能得著建造。 結論的話 總括來說,要改制實行新路,要達到人人盡功用,要使召會得著建造,我們就一定要得復興。一面,復興不必等候,只要我們肯接受恩典,就復興了。另一面,復興需要我們主動去得。首先我們要定意,從現在起就願意為主活著,願意過復興的生活。接著我們要分別時間,把自己奉獻給主,每週一定出去,或者去訪問人、傳福音,或者去帶領家聚會。然後我們也要天天有屬靈的操練,好得著屬靈的積蓄,在靈裏得以富足。這樣,來到聚會中,我們一定有所供應。 操練的路,就是每早晨夫婦二人一同禱讀兩節聖經,然後整天活在靈中,照著靈而行,遇到人就講說主、傳福音、作見證。這會加增我們的積蓄,使我們來到大小聚會裏,開口說話一點不感覺為難,並且也有可說的。如果我們是這樣來聚會,自然有人喊詩、有人禱告、有人教導,之後這人分享一點,那人也分享一點。彼此互相的結果,就使我們在生命上長大,建造基督的身體,作三一神的生機體。